美国中小学陆续开学了。我们家长前往孩子学校参加的第一项大型活动,叫“蕾切尔的挑战”。学校让我女儿佩戴着“FOR”的标签回家。我问这标签是什么意思,她说“蕾切尔之友”(Friends of Rachel)。学校接着举办多种大型宣讲活动,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了解蕾切尔的传承。
蕾切尔的挑战,是要学生变成善良而且有关怀的人。她被杀前不久写道:“我有一个理论,如果一个人想方设法去显示我们的关切,会形成连锁反应。一点小小的善心,谁会知道它能带来多大的影响。”("I have this theory that if one person can go out of their way to show compassion, then it will start a chain reaction of the same. People will never know how far a little kindness can go.")
可能大家还记得,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校园枪击案之后, 媒体对韩国枪手,一开始颇为关注,但后来报道迅速削减。主要媒体很少专门去报道枪手本人。这也与蕾切尔有一些关系。弗吉尼亚理工校园枪击案后,蕾切尔的弟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科伦拜的两个枪手,广为人知之后,在学校里居然被一些好歹不分的青少年学生奉为偶像。蕾切尔弟弟在电视上建议听众不要把注意力放到杀手身上,而放到蕾切尔这样正面形象身上。你老在关注不要做什么,不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倒不如去宣讲应该做什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好人坏人都有效仿者,为了让坏人少一些模仿者,媒体不应该过度报道他们个人,但有理由去探究他们做事的成因。
说到成因,不能不提到“蕾切尔的挑战”的一个伟大之处: 死者的家人也认为,那些枪手的突然爆发或者崩溃,其中原因之一,是他们平日可能被孤立,缺乏关怀。弗吉尼亚理工惨案中的枪手,就是明显的例子。“蕾切尔的挑战”组织认为,如果让校园环境友好,这些暴力事件应该会减少很多。该组织网站称, 美国每天有16万学生,因为面临“欺凌、嘲笑、骚扰”等问题,而选择了逃学。这些问题除了导致针对他人的暴力事件之外,还造成了一些学生自杀。
蕾切尔的挑战,针对的应该是全球性的一个问题。在中国,校园欺凌也一样大量存在,其中不乏悲剧结果。中国枪支管制,否则尚不知结果如何。欺凌、孤立、嘲弄现象,一样值得中国教育者去关切。学校不要只抓七不许、八不准之类的校纪校规,也应着力建设积极正面、善良、关切的校园文化。蕾切尔的挑战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光喊口号没有用,应该想办法使得这样的事情真正深入人心。 “蕾切尔的挑战”活动,是“学校搭台, 非盈利组织唱戏”。这种合作,少了校方由上而下推动的嫌疑,会少掉一些不必要的反弹。蕾切尔的形象阳光,学校和蕾切尔家人的组织,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推广自己的价值观,使得传播蕾切尔的精神成为一种时尚。价值观的推广,虽然关系到学生的心灵,但是怎样做好,需要的不止是心灵,也需要组织者动脑子的。
《南方都市报》专栏 2012年8月31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