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8月16号那天,我们送女儿去上学。从家里出门,三分钟就上高速。约200英里开过去。若是跟GPS导航,会在错综复杂的环线、收费干道、州内高速和州际高速之间绕昏头。
小孩学校坐落在市中心,很精致也很秀美,是大都市中心的一个绿肺。在城里磨蹭两日,买点东西,将她小小的宿舍安顿好,中间还有不少相互抱怨,责怪我偷偷带来的很多东西,比如一只红色的脸盆。她说她不需要,她洗手间就在隔壁。隔壁我也听到一段对话:
爸爸:“我去给你买个钉锤来钉这个钉子。”
妈妈:“随便买个便宜的就好。”
爸爸:“要不我给你买个多功能工具?”
女儿就责怪上了:“我要这个干嘛?”
美国家长常说:这个年龄段,父亲的主要作用是让我们的小孩难堪。但此话也不都是自嘲:退居幕后有时候真是更好的选择。从高中到大学,小孩需要有人指点,但这种人不再是我们自己,取代的是写作中心、辅导员、甚至是心理顾问。这种变化,总是让人百感交集。
末了,我们去中国超市,买了些零食,尽量让她多带些她平时喜欢的零食。我总是要塞,她总是要让。我这时候突然想起自己上大学的情景。拎个箱子上车前,父母总给往我包里装煮鸡蛋和炒花生,像是要解决我们一个月的饮食。走时他们在车后久久张望。这个情景忘记多日,送女儿时突然记起,如若昨日。
从中国超市再次回到校园,再无借口逗留,就要赶回家。我们分别给女儿一个拥抱后,女儿找话说:我去骑自行车了,结果一转背跑向宿舍。我们也只能扭头就走,一上车,关上门,眼泪就止不住掉下来。很久没掉过眼泪,不大像话,又不是一个人,于是崩着不出声,闷在胸内的能量如同体内发生了地震。从达拉斯到沃斯堡, 我们迎着夕阳往回开,儿子也是一路泪流满面。这姐弟俩感情很好,如同《布鲁克林有棵树》里的弗兰西和尼雷。
油腻的泪水堵在鼻子里,糊在脸上,狼狈不堪,大家只好在沃斯堡找个地方各自上洗手间。回到家后,我带他去遛狗,他玩滑板。平日夜晚是姐弟一起,今天晚上他一个人,颇为孤单。我们剩下三个人在一起,居然如此,不知孤身在外的小孩想家又是什么感受?
多年陪伴,送小孩上学如同大考,总感觉根本没给小孩做好什么准备,就放手让其离开。总感觉在一起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时光。虽说此刻已经预备多时,但到来的那一刻,人一下子进入了“新常态”,尚不知如何变更过来,却生出千万悔意来。
从我们家出发,若不听GPS的安排,沿家门口附近一条高速一直开,也不过三个多小时,拐两个弯就到了,算是简单的。
这个时节,千千万万的家庭要送别孩子出门,有的可能一年半载见不到面,这种滋味我深有体会。祝福天下的家长内心平安。流泪分手的,将欢笑着相逢。舍得也好,舍不得也好,人总是要离开自己的家,不然没有前途。做父母的最大的称职,是放手,渐渐让自己不那么被需要,让小孩学着在外面的世界,为自己的生存寻找空间和资源。孩子成了人甚至结了婚,仍然不知进退在瞎指挥的,多半会把孩子的生活搅得一团糟。就好比有一年高考题说的那样:梯子不用的时候横着放,不能竖在那里随时待命,反而可能碍手碍脚,甚至倒下来砸人。
送孩子上大学让我认识到爱必须广博。虽然曾经努力预备,但我们终归都要别离。世界那么大,谁有那般自信,时时刻刻罩住自己所爱的人?人海茫茫,大家各个方向奔走。若是有幸见识彼此的孩子,不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易子相护的念头去对待。这个结论或许是荒唐的,但除此之外,人类的相处其实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