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以下是均优教育赵小莉所发的对拙文“有效解决作业问题上的家校矛盾”的商榷,经其同意转发。另请看我后面的回复。
 
方柏林老师日前发表“有效解决作业问题上的家校矛盾”一文,提出了作业引发家校矛盾的五个原因。这五个原因大部分我是不赞同的。我认为,方文没有指出家校矛盾的本质原因,因此也未能提出根本的解决方案。作为方老师的半个同行,也作为一个小学生的家长,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方老师交流。
 
当我们讨论所谓“作业问题上的家校矛盾”时,首先要搞清楚这个家校矛盾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方老师在这一点上理解是有偏差的。以下我随意从网上找的一个家长的帖子的原文,就发生在昨天,11月8日:
 
-----------------------------------
孩子学的没达到要求的就在群里点名批评要求家长重视
要求家长加强辅导学习
 
立了预习标准:
1.读通课文,圈出生字
2.分自然段
3.文后的字会读会写会用
总之就是课文上要求的都必须做到 
 
而且要在课本上圈,写,组词留下痕迹才算按她的标准做了
否则又是点名批评要求家长注意!
 
我是想说老师现在都(是)主管教学的校长的角色?家长变老师了?
老师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
-----------------------------------------
 
这个例子极为典型。它反应出的家校矛盾是:教师要求家长承担检查作业、辅导学习的任务,但很多家长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精力完成;同时,家长并非专业教师,缺乏有效辅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如果勉力为之,因为方法不当、效果不彰,则和孩子冲突不断,大吼大叫有之,男女混合双打有之,心梗支架有之。如果不做,又会受到教师批评,如上面这个例子里这样。
 
方文提出作业引发家校矛盾的五个原因是:(1)班级规模过大;(2)翻转课堂概念使用不当;(3)家长观念有问题;(4)家长陪读;以及(5)技术不当使用。对照上面的案例,(3)(4)都有倒因为果之嫌。现在的问题并不是家长一定要陪孩子学习,一定要给孩子施加更多的学习任务造成的,而是教师要求家长检查作业、辅导学习,家长疲于应付造成的。
 
同样,方文提出的第二个原因,“翻转课堂概念使用不当”也有以偏概全之嫌。首先,使用翻转课堂的学校和教师在绝对数量上并不多。其次,翻转课堂的流程是“学生自学,然后带着问题来到课堂,由教师辅导”。学生因能力不同,而在自学之后产生参差不齐的学习状态,是翻转课堂得以实现的前提目标,也是翻转课堂教学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性过程。而当前作业问题的表现形式则是教师要求学生在家庭作业中达到某一个统一的目标,与翻转课堂的方法是相悖的。这个锅不该翻转课堂来背。
 
那么,作业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呢?我和方老师有类似的背景,曾就读于教育技术专业,我相信我和方老师有很多的共同语言。我想从我们都熟悉的教学理论出发,从教与学的角度来谈一谈家长检查作业的问题。
 
Gagné是教学设计的著名学者,提出了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九步模型:
1.唤起学生注意力;
2.描述教学目标;
3.激活学生旧有知识;
4.讲授;
5.提供辅导;
6.给予练习机会;
7.提供反馈;
8.评价;
9.促进知识保持和迁移。
 
具体的教学中,不一定完全会按照1-9步来进行。尤其是4-7步的小循环往往会反复出现。比如教师教了一个内容(4-5),让学生做练习检查学习效果(6)。如果学生掌握了内容,提供反馈告诉学生做对了(7),进入下一个教学内容(4),即进入下一组4-7的循环。如果学生掌握得不好,提供反馈告诉学生做错了(7),再次给予辅导(5),重新进行5-7的循环。经历若干个4-7的循环后,进入评价环节(8),如果评价结果未能达到教学目标(2),则再次回到4/5-7的循环。我国小学低年级的学习极大程度上是行为主义的,这个九步模型也是最常用的教学模型之一。
 
然而,在现在的“教师要求家长检查作业,辅导学习”模式中,我们看到这个模型被异化了。其具体表现为:
 
1.教学目标没有向学生描述,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微信等)向家长描述(第2步);
2.要求家长监测练习,并提供反馈(第6、7步);
3.要求家长按教学目标做出评价(第8步)
4.如果评价结果未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家长辅导(第5步)。
 
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被割裂了。教师进行了1-4,但是关键的5-8则由家长来完成。从学习的视角来看,这是把教学的一部分关键环节转嫁给了家长,交给了不具有教学这一专业技能的人群。因此,这必然将对学习效果产生长期的、负面的影响。
 
回到方文,我部分赞同,信息技术不当使用是当前问题的原因之一。因为如果没有微信等工具,教师将很难向家长及时、详细地描述每一个教学目标;而如果家长不了解教学目标,就不可能进行反馈(7)和评价(8)。
 
我也赞同,教师负担过重是作业引发家校矛盾的根源之一。因为教师负担重,所以不能完全承担辅导、指导练习、反馈的任务,而只能交给家长。有些学校班额巨大,教师根本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反馈和辅导。另外一些学校虽然班额适中,但评比、检查、总结等事项占用了教师大量时间,使得他们无法把时间有效用于指导学生学习上。
 
综上所述,我认为作业问题引发的家校矛盾,其根源是教学环节被割裂了,教师未能完成教学的循环。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解决方式也应该从教学的关键环节上入手。我建议的解决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合理布置作业。各地教育行政机构一般从减负出发,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我认为这一点实际上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作业作为一种练习,是学习中的重要一环。没有练习,教师就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完成教学,因此没有作业肯定是不可取的。其次,由于教委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一般学校则采取布置口头作业的对策,如朗读、背诵、预习等。但是检查口头作业需要更长的时间,教师更没有精力完成,所以只得推给家长,进一步激化了家校矛盾。第三,一二年级是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期。所谓养成学习习惯,具体来说包括适应学生的角色、熟悉学习的流程,学会布置学习空间、分配学习时间、检查自我学习进度,掌握正确书写姿势等等。所谓习惯,就是学生自主行为,而非外力强加,因此学生只有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独立学习就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其形式就是完成家庭作业。一二年级没有家庭作业不啻于将学习习惯的培养推到三四年级,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好处。综上所述,我认为应当在一二年级布置适当的书面家庭作业。
 
让作业成为反映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窗口。让家长检查作业,一般是要家长保证作业“全对”,有的时候不对还会引发教师的批评。但教育者应该意识到,作业的目的就是反映学习的真实情况,这样教师才能够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帮助。如果交上来的作业全对,教师不知道这是学生能力已经达到了要求,还是家长施加压力乃至包办代替的结果,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也对促进学习无益。
 
给教师减负。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教师必须亲自改作业,并且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我相信绝大多数教师只要能拥有足够的自主权,不被行政力量强加的大量事务性工作所束缚,能够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都会很乐意将时间运用在帮助学生学习上。为此学校应该给教师创造有利的条件。
 
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日前在一次会议上,听说上海一年级小学生一分钟要做30道10以内加减法。假如这是真的,这个评价标准就是不合理的,大多数学生很难达到。设置这样的标准,就难怪家长和孩子、和学校之间矛盾重重了。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有效参与教学环节。孩子作业达不到标准怎么办?学校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是学习的核心问题,而学校和教师存在的意义,就是因为他们具有解决这一问题的专业能力。把问题推给家长,只是徒然增加家校矛盾、家庭矛盾,而家长不具备相关的专业能力,该解决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有效参与教学环节,意味着教师必须有效设计、合理安排、密切参与教学的整个流程,尤其是辅导、监测练习、反馈和评价这这几个关键环节。如何设计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如何布置作业才能最有效地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出有效反馈,如何指导学生进步,这都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考验。
 
最好的做法是,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化的辅导。在现有条件下,可能教师时间精力不允许,但哪怕每次只批改三个五个学生的作业,做出有针对性的评语,也对学生有极大的帮助,胜过把作业推给家长。即使存在种种困难,学校和教师也必须认识到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不能放弃教学的关键环节。
 
以上就是我对作业引发的家校矛盾的一些思考。学校问题不仅仅是学习问题,但很多学校问题是学习问题。在大环境难以改变的时候,从学习入手,也许不失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不辞冒昧,谨以此与方柏林老师商榷。

方柏林回应:
 
赵老师,写得很棒,说得让人心服口服。我也是Gagné的追随者。不过你我出发点和观察对象不尽相同。你是从课程设计的角度考虑,侧重于教育环节。我侧重于外围社会环境,有些未必是我倒因为果。比如家长回归家庭,未必是教学环节不当的结果。过去很多年,教学环节安排不当,也没有导致今日这样的作业问题。说明这些问题,不是教学环节不合理造成了今日的问题,虽然它是原因之一。
 
教学环节的设计,不能离开更大的宏观环境。家庭代劳作业,是是旧的社会问题相互叠加,集中爆发,导致新的社会问题。例如二胎放开等因素,让一些母亲回归,家长才有时间回去,愿意更多去管孩子,跟风导致个别行为成为现象。人性弱点,导致老师也能甩手就甩手,能让家长多管自然自己乐得放手。
 
班级的扩大,让老师无法兼顾所有学生,也使得学生课堂上吃不饱,于是上补习班,或者在家庭里补课,导致恶性循环。
 
我的观察都来自我自己回去查看到的实际,我文中没有提到的是,班级大了,有些孩子在后面,家长还需要送礼,才能调到前面。过一段时间别的家长不送了,孩子又调到后面了。这些都是家长亲口告诉我的。这些社会不正之风,使得我自己这种纯粹做课程设计的人深感受挫。
 
我非常认同必须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发展,让他们了解如何更好地组织教学,但是离开班级扩大,离开撤并风谈这些,改变的效果是要打折扣的。正常的状况,应该是一个学校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再建新校。我们是班级大了,学校大了,反而还在撤并小学校。
 
翻转课堂现在每个学校都在讲,可能是近来引进最为成功的概念,但是不当使用导致变味。美国一样存在这些问题。但中美教育生态大不一样的地方,是美国多关注本土自产的创新理念,中国是兼容并收,欧洲的美国的日本的新加坡的什么概念都能接受。不好的一点,是很多人在玩概念,玩名词,扎扎实实的设计,和基于实证研究的一城一池的渐进改良,还有所欠缺,改变尚需时间。
 
我们作为课程设计者最可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在国内,是高校。因为他们有条件(没有升学压力),有动机(想创一流),有资金(不会有人来撤他们)去实施一些改变。中小学则迈不过高考指挥一切这个坎。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