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宁夏教育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的实施意见》,倡导业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另要求一二年纪不留书面作业,其他年纪不超过1小时作业,初中阶段作业时间控制在1.5小时之内。此文件颇有积极的意义,唯一的问题是社会问题通过“发文”的方式来解决,恐怕是扬汤止沸。旧的问题会以新的变种重现。
 
从文件上看,作业问题已经引起了家长和学校、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矛盾。此矛盾一个戏剧化的表现,是上海某学校三年级的家长群中,有老师布置作业被家长不满,该家长发表不同意见,被老师要求退群。
 
这些矛盾过去很少见,它们来自何方?如何解决呢?我最近回国,走访了不少地方,从家长和老师口中了解到不少情况。
 
首先,最大的社会问题是班级规模过大,老师难以兼顾所有学生。近年来,教育部三令五申严禁撤校,保障就近上学,但地方上出于经济利益,例如促销城镇房产,仍然我行我所素,通过传闻撤校的方式,弄得家长和学生人心惶惶,纷纷逃离。村小人数过少,难以维系,学校房产转为他用,如成为村委会办公地。撤并之后余下的城镇学校,一下子规模扩大,变成一个班六七十个人。不要说无法顾及个性化的关注,后排学生能否看得清黑板都是问题。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看得见,就和老师拉关系,调到前排,这也容易产生社会问题。
 
从教学上说,人多了,学生水平层次不齐,则有学生成绩上不去,而老师“业绩”又往往和成绩挂钩,慢慢把压力转嫁给家长。与此同时,家长自己为了弥补学校不足,便送孩子上补习班。甚至需要自己动手,帮助学生检查作业、批改作业。而多半家长上班回来也很累,给孩子伸手过多,也吃不消,于是对老师怨声载道。我建议尊重教育规律,选择小班教学的模式。希望教育主管部门遏制通过学生“自愿撤离”这种软逼的方式,让学校撤并,使得大学校越来越大。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调整对编制的管控,由国家拨款直接进入村小,扩大基层学校自主权,以免中间经地方政府被盘剥,或找财政借口减员。被撤学校的校厂,应变卖,回笼教育资金。这样的改变,有利于遏制撤并风,增加教师编制,大班化小,保障小班教学。
 
第二个问题是翻转课堂概念使用不当,或是这种创新过于泛滥,形成了家庭、学校之间的壁垒消除,出现了新的混乱。翻转课堂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在家消化一些内容,在班级上更多与老师互动。可惜很多老师并无实施这个新概念的可持续的训练,一两次培训后就匆匆上马,实施过程当中渐渐“懒教”,而中小学生多半自主学习能力欠缺,需要有人指导,这样一来,教学、作业任务无形当中就得由家长代劳,这也增加了家庭负担。这一点我有切身体会。我自己的孩子也有老师实施“翻转课堂,”导致孩子晚上在家阅读、预习、作业的任务都一起加重,孩子睡眠时间越来越少。
 
第三个问题是家长观念有问题。比如盲目追求“优质教学资源,”一味涌向据传口碑很好的学校。这样的一窝蜂涌入,使得好学校人满为患,老师不堪重负,教学质量反而下降。还有不少家长片面理解“家长参与”,不能认可教育并不止于文化课学习的概念,而在重复学校教学内容,或让孩子提前学习,在教育上抢跑,导致学校和家庭所教内容重叠,学生翻来覆去学习同样内容,形成学习倦怠,极大地挫伤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效果。
 
第四个问题,是陪读风让家长有了“余暇”,拼命在“抓”学生学习。越来越多的家长,尤其是城市地区的妈妈,作兴“回归家庭”,放弃工作去当“陪读”。这中间有的确有必需,值得肯定。家长的爱护之心值得赞扬。有的陪读效果也不错,帮孩子合理安排作息和时间。有的孩子自己聪明懂事,能体谅家长的辛劳,不会受到多少负面影响,此问题这里并非一概而论。但不排除一些陪读,把孩子生活杂务一一承包,让孩子除了学习之外,心无旁骛。学生的生活被包揽,弱化了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也因多样化活动的缺失,学生生活单调,也没有身体锻炼,缺乏有张有弛的文武之道,反而对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众多中年家长正值盛年,事业蒸蒸日上,过早“回归”,也导致不少企业出现用工荒。教育观念波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第五个问题,是技术不当使用,使得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围墙被拆。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普遍使用,使得各个学校都在组建家长群。这些群对于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应该有很多积极的作用。不容忽视的是,这种便利的沟通,也使得吐槽、拆台、攀比等各种教育界现存的问题恶化。家长本身良莠不齐,有群之后插播广告的,拉票的,发无聊信息的比比皆是。另外,有的家长是北大清华等名校毕业,或国外归来,对于老师的教学方法还可能指手画脚,老师也很难做。很多人感慨美国没有发达的微信之类平台。这未必都是坏事,比如我们小孩的老师往往使用一款名叫Remind的软件,是老师一对多发布通知等信息,没有“群”的概念,反而简化了家校关系。如果家长需要了解进一步信息,更多关注,可以进入学生的课程管理软件。这是家长自主选择,他们可以加入这些平台,观察学生学习,但家长之间并无联系,也不允许和其他学生有互动,这样可能更合理一些。当然,这种技术的泛在总体上是好事,教育界应探讨如何建立一些上网礼仪和规则,让微信群的使用趋向理性和合理,而不是成为教育弊端的放大器。
 
归根到底,我们整个社会一切围绕小孩的学习转,已经形成了恶劣的社会生态,是时候去改变了。
 
文章刊于《南方都市报》(2017年11月8日)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