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图为四年级部分推荐读物,由于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读物水平从3.2-6.7不等】

每年一度的教材选编,总会引发诸多争议。编辑当中,鲁迅先生有些篇章被删除或更换,于是引起了一场关于“鲁迅大撤退”的争论。诚然,而今的时代不尽人意处十有八九,需要鲁迅这样的思路,帮年轻人直面惨淡的人生。但在通往民主和法制的路上,也需要林语堂这样的人,训练年轻学子如何理解与宽容,讲究规则和文明,并就地取材地过好自己的生活。有鉴于此,笔者在博客上建议增加林语堂的篇章,此文捅了马蜂窝,由于我在美国,有时差问题,一夜醒来,发觉博客上的那篇文章点击率已近五万,五六百条评论,大多是反对的。有一些读者显然是根本不了解林语堂的作品和为人,仅因鲁迅先生的反对,就将其当作了反动文人,甚至把曾潜心写作抗战小说,并在国际上为中国抗战鼓与呼的林先生说成“汉奸”,让人啼笑皆非。

因此,早餐的时候,我和读四年级的女儿说起了此事。我跟她略为介绍了一下中国编选教材的重要性,她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这不公平,每个人程度不一样,为什么要让大家看一样的文章呢?”她说应该根据各个学生层次的不同,各看各的。这话一下子说到了我所没看到的一个盲点,我们与其纠缠于上鲁迅还是上林语堂这种问题,为什么思路不打开一点,增加学生的接触面,因材施教地实施阅读计划呢?

因材施教,是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一个观念,可是实施起来一直存在问题,甚至说归说,做归做,因为考试是统一的,另外,没有一个体系帮助老师去“因材施教”,能不能顾及个体差异,就完全看老师的水平,和学生的差异了。但是我发觉,美国的阅读教育还真做到了。我们不妨遵照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思路,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我女儿所在的学校,采用了“复兴阅读”公司开发的一个“加速阅读”项目。该项目将大量的图书,分门别类,按照词汇量和难度,分成不同级别。这级别学名叫学力发展水平范围(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简称ZPD. 每个学生经过测试,有自己的ZPD。学生或许在同一个年纪,但是测试后反映出来的学力不一样,老师就会推荐不同读物。比如我女儿现在在四年级,但是经测试,她的水平为8.5, 亦即阅读水平相当于八年级第入学后第五个月的水平。这样的话,老师就不建议她读四年级的材料。而是选择8.0以上的材料。

与此同时,学校不同读物,分别根据学力发展水平分级,比如著名儿童小说《夏洛的网》,级别是4.4, 亦即四年级学到第四个月的水平,《哈利·波特和魔法石》的级别为5.5,指五年级学到第五个月的水平。顺便说一句,很抱歉,波特迷们,哈利·波特是小学五年级水平的读物。

分级之后,图书馆也对这些书分门别类,每个小学图书馆有两个图书馆员,分别帮助学生选择适合各自水平的图书。学校只负责督促学生阅读的量,检查他们阅读的效果,但是并不具体规定学生是看鲁益士的《纳尼亚》,还是看怀特的《夏洛的网》。这就让学生有了自己选择的空间。如果这套系统用在中国的话,那么就不会存在是看鲁迅还是看林语堂还是看梁实秋的争论,因为学生可以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去挑。

学生在每日的教学当中有阅读时间,另外每天回家,家长还要督促每天看至少20分钟的“闲书”(entertainment reading). 所以每次去公共图书馆,我都看到妈妈爸爸们带着孩子,背着一大包的图书出来给孩子回家看。与公众对于美国人“不读书”的认识相反,美国中小学生读书的量不知是中国小孩的多少倍。而且我们多讨论一本教材里的篇章,美国小孩可是一本一本在读,所以单纯从量上看,他们看的书多得多。所以我多次呼吁,少年的时候,应该让孩子大量读书,读闲书。我们家小孩子,一学期结束下来,读个二十本书十起码的,读上三四十本也丝毫不奇怪。我不让读都不行,因为得跟学校配合,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

那么学校如何知道学生真的读了呢?这个办法也简单,因为该项目对于每本书,都有相应的测试题,学生必须用电脑完成这些测试题,积累“加速阅读积分”(accelerated reading points). 这些测试,分成词汇、理解、文学、研究几大块,里面又有各自的细分,比如理解部分包括字面理解(literal understanding), 判断和阐释(inferences and interpretation), 总结和归纳(summary and generlization),  分析和评估(analysis and evaluation)等。我看是对应了教育专家布鲁姆所谈的思维和学习的分类方法,相当精细和科学。

学期结束,所有学生完成了积分要求,学校会开一个“快速阅读”庆祝会,让学生吃冰淇淋庆贺。所以很多学生都盼着这一天,所以很起劲地阅读,攒分数。

整个阅读的过程,是由整个年级班主任(homeroom teachers)和阅读老师分别监督实施。中国有一门课叫“语文”,界定略显模糊,美国在基础教育阶段,我没看到对应的“英文”(English)这一门课,对应的是阅读(Reading)还有写作(Writing)。正巧我也是一高校的课程设计师,帮助各系老师整理网络课程,这中间我就接触到了和阅读有关的大学课程(如Literacy, Advanced Literacy等等)。此间我发现,如何阅读,实在是一门大学问。上我们这些大学课程的都是未来的中小学阅读老师,我可以想象,这些经过了专业阅读教育训练的老师,教起学生的阅读来,一定是有备而来,胸有成竹。我们这些中国家长都没有接受过相当训练,不知道怎么指导小孩阅读,所以我周围有家长还专门去参加这种阅读培训班的。

美国的阅读教育是一个非常精细而复杂的工程,非常科学合理。在此基础上,学生大量阅读,并通过阅读训练思维能力。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一个多年积累起来的体系,我们换个作家的作品,大家都舆论大哗,就跟当年“姓社姓资”的讨论一样。我们为了一篇两篇文章这么吵的时候,人家的学生是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一本一本不知多少书下肚了。这样下去,久而久之,差距又会拉下多少啊?十几年教育一晃就过去了,学生如果没有这种阅读的思考训练,将来如何成为高素质的公民?因此,建议教育部门和教育者加速研究,增加努力,开拓思路,赶紧也建设起我们的阅读工程来。

载于2010年10月11日《东方早报》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