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年一度的教材选编,总会引发诸多争议。鲁迅先生被撤退了,新增课文包括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杜甫的《咏怀古迹》、柳永的《望海潮》、苏轼的《定风波》、辛弃疾的《水龙吟》、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详见这里)。

我没看到林语堂,似乎是林语堂梁实秋之流,被鲁迅骂过,才把鲁迅下掉,就上林语堂,似乎是转弯太大了。其实这是有违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精神的,何况林语堂甚至都不是舶来品,写过《吾国吾民》的他,是一个很中国的知识分子,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对外的一个有力的声音。

林语堂也是对鲁迅最好的平衡。

鲁迅适度撤退是有必要的。不可否认,他对于中国国民性认识深刻,就如把他的手术刀切到了人灵魂的深处。没有人比他更熟悉中国人的“劣根性”。不过,是人都有“劣根性”,很多我们自认为是我们“劣根性”的品质,其实是有其普世的一面。只不过其他人说法不同而已,比如美国人就常说“罪性”,“原罪”,比如自私、贪婪、冷漠,比如和鲁迅先生笔下的冷漠看客相比,纽约街头也有人被人捅死而看客漠然走开的。洛杉矶甚至有病人在急诊室里痛得满地打滚,没有人来及时救助,清洁工还绕在他身边继续拖地。林语堂在美国、德国都留过学,学识十分渊博,对于欧美各国的国民性都有深刻认识,横向一比较,他能看出各国国民的共性和差异来。这种细微的甄别,才有助于我们对外的交往,和对内的自我认识。

再者,知道了“劣根性”与解决“劣根性”是两码事。让一个人变得不同,不再自私、贪婪、冷漠,让他关爱、节制、热情,这是教育所要担负的责任。鲁迅先生指出了我们的“劣根性”,却没提出多少解决的思路来。当然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作家可以只负责提问,未必负责回答。但是作为中小学的教材,我们都心知肚明,这些文章实际上也担负着一定思想教谕的功用,鲁迅先生完成了他的使命,把问题说了,可是接下来如何呢?如果说鲁迅提出了中国人的劣根性问题,林语堂则是无意当中提供了一些解决的思路来,他让人在各个方面去修炼,做一个越来越文明礼貌的人。

另外,鲁迅的战斗哲学,他的不肯原谅,他的痛打落水狗,在于革命年代,十分管用。相信“不可沽名学霸王”、喜欢将人整死整倒的太祖,对这种斗争哲学十分喜欢。可是而今的社会,除非你想再闹一场革命,那就得学习如何让社会各阶层各族群和谐相处。在一个最终要走向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少不了的功课是原谅与宽容,让步和妥协,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心态,甚至还有“费尔泼赖”精神。

鲁迅先生教我们如何战斗,但是林语堂教我们如何活着,如何幽默,如何欣赏自然,享受人生,欣赏先贤,学习各个民族的长处和优劣。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林语堂的说法似乎是不合时宜的。可是翻阅人类历史的话,各个时代都有各自的黑暗,另外是盛世也好,乱世也好,大部分人,还得根据各自的实际,就地取材地过日子,那么你就不得不想着怎么去让生活过得充满一点。林语堂的那本《生活的艺术》,英文名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这个标题很耐人寻味,很多人活着其实不是Living, 而只是一种生存(survival)。 他的话,一些认为自己还在“为生计奔波”的人是听不进去的,可是这些年我也意识到,大部分人都为生计奔波,可是会不会生活,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生活质量,一个年薪二三十万的人,由于不会生活,或许日子苦得还不如一个懂得自得其乐的民工。当然你可以不信,可以等到“生计不愁”的时候,才去学习生活的艺术,可是等到那时候,人往往已经老了,这就回到了我昨天的话题,老了之后,没事可做,又没有爱好,子女又不在身边,就更不知道如何生活了。林语堂见识多了,所以觉得不管你是什么时代,都该学习生活的艺术。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过去的时代人们以为这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情调,可是生活里的一山一石,一花一草,好的诗文,动听的音乐,待人接物的文明礼貌,是既不姓社,也不姓资的。

鲁迅是一个很愤青的大师,他能把五千年的封建礼教,总结为两个字:吃人。是吗?就没有了一点好的东西?林语堂则比他乐观,能看到陶渊明的洒脱和庄子的不羁,苏轼的才华和孟子的勇气。你说我们这个民族多么“劣根”,说得是对,但就好比鲁迅先生自己说的,一个孩子刚出世,你说他终归是要死的,当然是没错,可是我们已经知道了,日后小心谨慎便是。可是我们也有好的地方。这么多年来,中国一直想宣扬文化“软实力”,苦于传扬不出去。搞个孔子学院,还搞得天怒人怨,鸡飞狗跳,其实关键就是大家并不知道我们相对于其它民族,软实力究竟是什么?怎么去跟人说?林语堂知道。他虽然很多著作是用英文在写,但是我发觉是他最了解我们这个民族”优根性“的一个作家。顺便说一句,如果林语堂进不了中文教材,我建议选他入英文教材。他的中英文都是一流的水准。

鲁迅是一个斗士,林语堂则是要我们去做一个绅士。一个人去做一个批评者并不是多大的难事,不信您去上网搜索一下,就在如今,被封作或自封为”当代鲁迅“的人就有那么一堆:余杰、韩寒、孔庆东,甚至还有宋祖德、凤姐。你见过谁被称为“当代林语堂”的没有?林语堂的才识和见解,在这个年头更难得。这是个火气很大的时代,日后还会不断有”当代鲁迅“出现,而学一学林语堂,是可以去去火的。

我想我自己的思维,很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对于社会悲观有余,乐观不足,这是我自己很苦恼的一件事。上了些年岁,尤其是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渐渐发觉这不是个办法,我们有朝一日,都会不在,未来是子孙的。让一个社会去进步,变得越来越好,老批评批评批评,说你劣根真劣根太劣根,作为一个提醒可以,警告我们不要犯老的毛病,但终归还得想办法,扬长避短,也把好的一面去发扬光大。所以希望下了些鲁迅的篇章之后,能上一些林语堂的文章,也让中学生小学生思考思考,生活究竟是什么。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