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新京报》书评栏目提问,略作修改)
1.能谈谈你这些年在豆瓣上因为写东西而不断建立起知名度的过程么?
我在美国换了三个工作单位,虽然都不是做图书馆员,但办公室碰巧都在图书馆里,所以有机会看到很多美国新书。有时候随便看看,觉得有趣的,就写了书评,发在豆瓣上。有部分书引进到了国内,读者去看,有时候会发现第一篇书评就是我写的。不少我介绍的书国内后来陆续翻译引进,其中有的是出版社看到我的书评后去联络作者的。
这年头写文章的混圈子买粉、互吹的很多,乱得很,我还是笨重地一个人写、译,谈不上多少知名度。不过已有一些读者的关注,就已经让我很感恩了。
2.豆瓣对你的阅读趣味和审美趣味有着多大的影响?它对你作为作者成长起来的意义有多大?
豆瓣对我的阅读趣味影响不大。海外虽然用户很多,但是阅读相对分散化,一盘散沙,没有像国内那样,成为一阵风一阵风的流行,继而形成绑架。而豆瓣上谈论的国内新出的书和电影,我也接触不到,我在豆瓣写我自己的。
豆瓣上的各种小组很有意思,可以说这方面对我影响更大一些。豆瓣上我结交了不多豆友,比如艾小柯、桃花石上书生、孙仲旭、顾晓清、彭伦、蓝调共和等。很多人成了长期的朋友,有的甚至形成了合作关系,比如给我出书、找我翻译等。
3.你认为你(也包括很多其它在豆瓣上成长起来的独立创作者)在豆瓣上开始大量受追捧是因为自己的风格和豆瓣用户的趣味非常匹配呢,还是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作家(以及书评人、影评人、乐评人)塑造了越来越多豆瓣用户的趣味?
豆瓣打开了人们的眼界,让人知道游戏有很多玩法。一些人被追捧,未必是他们迎合了某种趣味。相反,可能是他们打破了某些成规,或是他们引领大家找到了新的写法,新的视角。
我写东西是盲拳打死老师傅。写影评,我不去看别人怎么去评论一部影片,也不知道电影的术语。但我相信,和文学一样,电影针对人心,太多专业术语和技巧反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就好比兽医吃动物内脏的情形一样。
我认为我是业余中最敬业的。我从不耍小聪明,装自己读过没读过的书,或者借助图书表达个人姿态,我通常是在被图书内容启发的时候去写,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我有个朋友说过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他说有的人说话(写字),是因为有话要说(have something to say), 有的人是为了说话而说话(have to say something), 我总是警惕自己不要做后一种人,因为某电影、图书流行,所以我就必须说点什么。还有,我写的评论,常和生活关联,所以不少读者说我不装腔作势,文字朴实而有益,我相信这方面我应该让一些人产生了很多共鸣,所以才有了一些关注者。(参见: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49231/)
4.你觉得豆瓣上“意见领袖”对塑造公众阅读有什么影响吗?
这十年来,豆瓣让大家在读书的分享中相互给力,往大里说,可以说拯救了阅读文化。中国这么多年来一切向钱看,社会很功利,人们读书本来就不多,网络的廉价分享和知识产权保护乏力,更是让纸书出版、销售雪上加霜。豆瓣上读书人、写书人、译书人抱团取暖,用群体积聚的热量对抗书业面临的寒潮,让人发现读书是可敬甚至很酷的事。
5.可以谈谈你对豆瓣这些年变化的看法吗?比如它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过程,比如从书影音核心功能扩展到强大的社交功能。
豆瓣这几年的发展让人不解,作为老用户我也不知道它未来的去向是什么。是做他人成功在做的一切,人有我有?还是立足于自己的优势,稳步转型?我很好奇。
大众小众这种变化无所谓,也未必需要在二者中间取舍。我担心的是改来改去,失去了方向。过去做RSS聚合服务的9点,做得非常好,好的文章被推出来,会影响很多人,而且这种推荐、评论,并迅速形成小社区的能力非常强大,现在的微信、微博根本无法与之相比。不知道为什么,豆瓣保留着了九点,但九点上的功能不可靠,比如文章热门,读者的评论也看不到了。这一项目做得虎头蛇尾。为什么放弃这一块的努力?我不大理解。我知道交换内容或许不赚钱,但豆瓣管理者或许应多像用户那样思考,少像有限几个投资商那样思考。这方面不要受商学院式商战策略的影响,只顾投资人或是少数“高端用户”,而不顾及社区其他消费者的感受。归根到底,做网络是要靠人气的。9点这种聚合服务,即便无钱可赚,好歹是社区的灵魂,气场很大。有人气,钱迟早是要来的。灵魂散了,人纷纷离开,也对运营者不利。自从9点半身不遂之后,我去豆瓣就明显少了。旧时的社区没有了,过去还有什么意思?
6.你觉得豆瓣在前面十年以小众趣味为出发点带动起来的“文艺”风向是不是随着它的大众化已经成为历史了?
豆瓣前些年也不光是小众趣味,也有大众的兴趣小组,比如很多对强势父母的捆绑表示不满的人,组成了著名的“父母皆祸害”小组。这未必属小众团体,而是人群中本来无法发声的很多人。过去豆瓣能通过自己的社区,积聚人气,形成各种兴趣小组。现在豆瓣面临的是微博、微信这种竞争对手。
需要指出的是,我感觉以后社交媒体竞争的不是性能,而是谁能提供最便利、最友善、最放松的“社区空间”。豆瓣曾经有能力成为最出色的空间,而今的一些平台,七大姑八大姨都在上面,你发言时顾忌多多。保持公共化,但又留有个人空间,过去的豆瓣能做到,以后谁能做到天知道。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