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下午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很感动。除了雾霾问题之外,柴静的演讲给了我们诸多启发:
- 柴静所揭露的问题,很多学者、官员了解得更清楚,为什么没有人早日站出来发声?可能是有脑袋的人未必有心肝,有心肝的人未必有脑袋,有脑袋也有心肝的人未必有柴静这样会讲故事的嘴巴,或是她的胆量。柴静做了很多人本该做的事,这些人不应该恼羞成怒,而应知耻后勇,继续她开启的努力。
- 社会问题的建构,不是“民间-公权”的二元对立这么简单。很多问题上,中国不同阶层能形成大的共识。恐惧和成见,让很多新闻从业人员过于“严格”要求自己,很多他们心目中的“红线”或许并不存在,或是可以商谈,但这看不见的红线,有时候成了一种不作为、不敬业甚至协同作恶的借口。
- 影片让我们看到领导力的缺乏是个大问题。我这里说的领导力(leadership), 是一种担当、负责的精神。影片中我们看到,环保执行无力,他们就放任其无力下去,只是抱怨。大家都在责怪别的人没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而自己只是感觉无力,处境尴尬,明明应去负责,推动变化,哪怕是把自己的真实处境给反映出来,但结果他们倒一个个显得像受害者。解决问题,不是指望上面“第一是加强管理,第二是加强管理,第三还是要加强管理。”而是每一个级别的人都担当起自己应付的责任来,全社会一起,让道比魔高。这个现象我过去就说过,叫头头多,领导少。未来的环保问题,立法、执法明确责任是必要的,培养每个人的领导力也不容忽视。不要以为高高在上能够控制他人才是领导力,像柴静这样路见不平一声吼才是领导力。
- 关注污染比关注暖化更有意义。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凭《不方便的真相》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可是全球变暖的问题至今欠缺真正的共识,普通人也觉得遥远,没有为之付出行动的积极性。我还看过一部和全球变暖有关的影片《贪婪、撒谎的臭杂种们》(Greedy lying bastards), 觉得主观成份太强,有党派色彩,也没有什么可操作性。柴静说的变脏的问题,比变暖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为可信,她在唤醒人的行动上也费心不少。
- 中国有很多社会雾霾,比如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究竟如何,计划生育的抚养费到底去了哪里,等等等等,我一直在好奇为什么没有人在做深入的调查和报道,柴静的做法,应该能启发她的同行去做这样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柴静做的纪录片意义重大。
- 柴静的演讲涉及很多理工科话题,但此番轰动期间,她再无和方舟子对阵期间被人贴上的“文科傻妞”的标签。专业、性别等成见都是纸老虎,跑不远的。不要像极端女权主义者那样,以为男性满脑子都是胸脯,只把女人当玩物,有头脑有主见有胆量的女性会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 这些年虎妈,尤其是中国式虎妈,成了一个负面标签,呼吁女性温和起来的声音很多。可是如果都像柴静这样,把对孩子的关注化成了这样一种能够改变社会的能量,那是多好的事!不能对孩子像老虎,在社会问题面前就成了Hello Kitty.
- 仅仅用文字讲道理已经不够了,像柴静那样学会用数字、声像讲故事,会有更为有效的传播。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