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教育朋克、教育业主时代的到来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
美国高等教育非常发达,吸引了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世界各地学生。但是我也隔三差五地看到关于“大学终结”之类警告。我们已知的大学模式,真在发生变化,随之出现的会是更多元、更复合、更灵活的高等教育。当然,大学是不会死的,但是会重生。美国著名教育记者安妮雅·卡门内兹( Anya Kamenetz)写了一本书《自助大学时代》[i],就在描述正在发生的高等教育“凤凰涅槃”的过程。
 
事实上,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就在改变,几乎没有停止过。美国最早的大学是而今称作常青藤的一些东北部大学,本来是仿照英国模式建立,多半带有宗教目的。一开始入学人数也不多。
 
现代意义上的美国高等教育,应该开始于1915年。这一年大学教授成立协会,并发布《原则宣言》(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呼吁学术自由,让教授不需要效忠院校,而效忠自己所在学科。从此开启的终身教授制度,使得院校不再可以因为教师言论将其开除。
 
19世纪末的镀金年代之后,高校在规模上实现了大发展。这发展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因素。比如体育,尤其是橄榄球,让高校获得了意外的发展。一些酷爱大学体育的校友,会因为某球队,给母校慷慨解囊。1920年代天主教修女都教小孩为圣母大学的橄榄球队祈祷,大学甚至开始有了一些“地铁上的校友”(subway alumni)。这些人和学校本无关系,却因为在地铁上听球赛而开始对某学校效忠,成为为学校捐款的“编外校友”。退伍军人的安置,也促成了美国大学的“扩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学入学人数激增。1917年20岁的男性大学入学率为%, 1937年,该比例增加到了15%,大学被视为“开启幸福的钥匙”和实现美国梦的必要条件。人人都可以上大学的民意日渐高涨。1939年,罗斯福抱怨:“我受够了这儿的这些长发汉,今天跟我为了学校跟我要10个亿,明天为了公共健康跟我要10个亿。不是说每个小伙子说他想上大学,我们就有理由去资助他。”罗斯福的做法是有选择地帮助特定人群上大学。1944年,他签署《美国军人再次安置法》,俗称GI Bill, 让退伍军人可以免费上学,再次让大学录取人数大幅度增加。
 
60年代的民权运动期间,美国高校实现高歌猛进的大发展。1964年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盖瑞·贝克(Gary Becker)写了一本书《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直接用投资回报率来描述大学的价值。书中指出,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周薪平均为1555美元,本科为978美元,而高中辍学者的周薪为426美元。这种投资回报率思维深入人心,直到今日也罕有挑战者。1965年林登约翰逊总统签署《高等教育法》(Higher Eduction Act), 声称要让美国每一个高中生都有上大学的机会。1972年,联邦政府增加了“佩尔助学金”(Pell Grant)和联邦政府学生贷款项目,使得人人都上大学成为了一种现实可能。民主党的约翰逊使得上大学不再是人生的一项奢侈,而是一种应得权利(entitlement)。大学这时候也开始背离哈佛、耶鲁这些精英主义院校的传统,开始积极向多方面发展。加州大学第十二任校长卡拉克科尔(Clark Kerr),将美国大学分成五类:1)可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2)综合大学(可授予硕士学位);3)博雅学堂(liberal arts university); 4)两年制学院;5)独立的职业学校。多年来,美国人把私立大学摆在公立大学之前,把研究型大学摆在教学型大学前,把本科学位摆在专科学位之前,把博雅学院摆在职业学院之前。
 
形成了这五种高校并存的局面不易,但而今,美国的高等教育却已过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很多学校面临生源紧缺和资金缺口的窘境。为了吸引学生和校友,还得建设昂贵的设施和学生服务,以至于在资金上恶性循环:如今的美国高校,从为残障学生服务的专门机构,到心理咨询、差生补习,服务名目和人员之多,连校内人员都数不清楚。在设施方面,学生的期望值也很高,一流的运动场馆是不可少的,健身房更不用说,还得有瑜伽、伦巴舞,甚至还要有攀岩之类娱乐设施。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到学生身上。除了极少部分学校之外,大部分美国大学的学费都在涨。学费负担对于学生和家庭负担太重。连奥巴马也是在出版第一本畅销书之后,才把多年的学生贷款还清。这种沉重负担,早已让家庭和学生不满,可是大家又没有什么办法。
 
但互联网完全打乱了高校对知识的垄断,让高校管理者乱了阵脚。而今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渠道增加了很多。要不是认证、社会认可等方面滞后,高校学生可能早就像出埃及记那样大逃亡了。即便是在人们都还在观望、高校地位还比较稳固的今日,学生和家庭也在“蠢蠢欲动”,思考别的学习模式了。
 
学费的上涨,和技术的冲击,使得教育成了新一个淘金的矿场,教育也因此成了当今最大的朝阳产业。这个产业内的教育创业者(edupreneurs)将会越来越多。和传统的营利型创业者不同的是,这种教育创业,既能直接服务大众,又能带来投资回报,有可能名利双收,前景诱人。可汗学院的创始人可汗,就是一位毕业于麻省理工的教育创业者。他所创办的可汗学院,正被包括我家孩子在内的千千万万学生当成课后学习的工具,和老师的帮手。可汗本人也获得了包括微软、谷歌在内的大企业的各种支持,成功转型为教育创业者,也成了各种技术和商业大会上的热门演讲人。每一天,世界各地都有无数新的教育创业者在涌现。盖茨基金会、卢卡斯基金会等机构和形形色色“天使资金”手握重金,在物色值得投资的新创业者。在中国,在线教育也成了非常热门的新产业。
 
就好比亚马逊、Ebay、阿里巴巴也造就了很多小商家一样。也有很多人利用新的技术、平台,或者对现有教育的不满,自己成了小的“教育业主”,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书中举例说,朱丽叶·菲尔洛(Julia Fierro)毕业于著名的爱荷华作家班,后在纽约长岛的霍夫斯特拉大学大学任教,薪水低廉。有一天她在班上讲她不喜欢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结果被学生告发到了系主任那里。一般人可能息事宁人,跟系主任道歉了事,但是她不甘心,索性回去之后在美国买旧货和服务交易的Craiglist上登了一则办写作班的广告,以每个人八周175美元的价格办班在自己家授课。自2002年来,她创办的私人写作班一直红火,学员多有出小说甚至得奖的人,她也给自己每年赚得40000-50000美元的稳定收入,比她以前在高校的薪水高多了。
 
除了创业者之外,一些在质疑、冲击现有高等教育的“教育朋克”涌现出来。玛丽·华盛顿大学(Mary Washington University)的教育技术师吉姆·格罗姆(Jim Groom)首创“教育朋克(edupunks)”的概念,鼓励人们利用类似于“自助制造”(DIY)和“创客”的思维,借助各种技术条件和互联网资源,去组织自主的学习。自助学习需要如下要素:
  • 学习目标:比如实现某个儿时梦想,例如当一个插画家。当你明确目标之后,需要了解相应的资质或技能需求。比如实现这个梦想需要哪些绘画技能,和对出版业的了解等。
  • 正规学习:从一开始就无师自通,什么正规教育都不需要的天才极为罕见,一般情况下,你还要有一定的正规学习给自己的梦想打底。你或许不需要去读硕士博士,但是你应该去读个大学,掌握一些起码的技能和知识。
  • 体验学习:也就是利用自己的工作、个人体验,甚至旅游去实现学习。作者本人是一个正处上升期的教育记者,但是教育报道她也没有写过,所有的技能都是通过编辑校报、去以色列给《村声》当自由撰稿人等手段获得的。她强烈建议年轻人通过“和平团”之类支教活动,去丰富自己的体验,并在其中实现学习。
  • 学习网络:这种学习网络是一个长效的充电机制,网络中的元素可以包括朋友、图书、网站、博客、“同业者社区”(communities of practice)等。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学霸”,要看他周围这种学习网络是否发达。
 
此书写于2010年,我之所以今天拿出来讨论,是因为我感觉美国教育技术走过的路,和中国相差差不多是四五年时间。作者说的一些概念,比如在线教育创业,正好是现在中国最炙手可热的领域之一。自助的学习平台,如慕课,在中国正在爆炸式增长,而且可能会吸引美国的一些教训,做得更好一些。比如国务院参事汤敏先生,就主张慕课盈利式经营。这些在中国的转变和更新,可能会把美国教育朋克们理想化的革新,变成真金白银的创业机会。对于传统高校,中国有中国的不满,美国有美国的不满,而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创造了很多新的机会,让学习者可以“开源节流”。在这双重因素的作用之下,学习领域想不发生变化都难。那些还在沉睡的教育创业者和教育朋克们,快醒醒。
 
[i] Kamenetz, A. (2010). DIY U: Edupunks, edupreneurs, and the coming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原载于《经济观察报》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