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的青年画家、诗人张二冬,在终南山花了4000元,租下一处废弃老宅二十年的使用权,又自己动手修缮,就此过起了田园生活。他把经历发微信后,引发强劲转发。我每次回老家山区,也常有他的想法,可是要说实践能力,就没有他这么强。看他把梦想转成了现实,我的第一感觉是羡慕。难道每天在沉闷的地铁里来回上班,像僵尸一样成天坐在电脑前的你不羡慕吗?同样的“逆袭”行为,还包括“下乡养儿”。去年有一本书,就叫《下乡养儿》,卖得很火,也因它唤醒了大众内心的某种向往。

这种向往,显然是对于现实的严重不满。比如城市太拥挤,生活压力太大,教育资源有限,择校如同打仗。人们惯常的思维,是希望自己更拼一些,争取到有限的资源,为自己争取到他人拥有的一切。很少有人去逆向思维,从现有的打拼规则中走出来,去玩一个形式不一样、但同样有趣的游戏。生活本来就没什么套路。下乡养儿和借山而居这样的做法,让人恍然大悟。

可是它们同样也让有的人很不舒服。有的人持阴谋论说这是营销手段。如果你能这么逆向思维去营销,说明你营销的本领过硬,除非弄虚作假,否则靠这样的营销发迹,要我说是天道酬勤 —— 勤于思考的勤。我也看到另外一篇文章,说“借山而居”是表演,是要给谁看?文中用各种方法去贬低张的做法,我看大意不过是:没钱你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坐着等死,瞎折腾什么?贬低的时候,用的是网上拾来的各种牙慧,如“逼格”、“狗血情怀”、“装逼”、“绿茶嫖”、“高潮G点”等等。不知作者为什么这么火大?

表面上看,可能是担心张二冬引发效仿效应。这个发什么愁?有人效仿可怕吗?农村的凋敝喊了多少年,有一些搞油画的或是其他文艺的人过去,找到废宅,按照各自的想法去改造一下,也算增加一些多元性和多样性,说不定好过某些城镇化官员集体建的进去都找不到家门的一模一样鸽子笼的“新村”。

怕文艺青年们糟蹋自己的生活吗?去效仿的文艺青年如果画虎不成反类犬,或是眼高手低,这些毛病都会自我疗治:弄不下去他们自然会回来,或是被人赶走,他们自己好歹收获一段新的经历和眼光。要他人去操什么心?

我不是说所有人都应该去“借山而居”,但是可能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中国社会同质化很多年,现在大家准备好了,可以换一些新的思维,新的活法,但是实践上很多人都迷茫,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改变。这时候我觉得社会很需要一些“撼动和变更者”(shakers and movers),只要他们不危害社会,就应该尊重他们的尝试,宽容他们的存在。借着他们的尝试,人们会受到启发,发现新的可能,让社会更新鲜活泼。

那些自以为是,抱着一套现有的标准去非议一切的人,不如少说一些。他们看不惯,不过是自己思想僵化,无法去幻想自己有无其他的生存方式。不要去怕那些文青的尝试,倒更应该警惕自己是否被成见捆绑。没看过大千世界的人,总觉得井底风光何等诱人。这年头揣着糊涂装明白的人还真不少。这些人是无药可救的:说别的他们都听不进去的,毕竟没有人能教会装懂的人。

原载于《南方都市报》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