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诺特博姆的诺奖缘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
 博彩网站Paddypower上,今年诺贝尔奖的投注榜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肯尼亚作家恩古齐·瓦·提安哥(Ngugi Wa Thiog’o)和阿尔及利亚女作家阿西娅·杰巴尔(Assia Djebar)。塞斯·诺特博姆(Cees Nooteboom)和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科尔姆·托宾(Colm Toibin)、汤姆·斯托帕德 (Tom Stoppard) 等排在一起,赔率为40/1.

诺贝尔奖评委是个小众的团体。其成员的品味,而非市场的选择,左右作家的当选落选。通过博彩网站来预测谁得奖的准确度,只能说比通过天线宝宝预测体育彩票号码好一些。不过对圈外人看来,看作家能否上这些投注榜,倒也能判断他们的文学声誉和国际影响。这些榜单,可以被出版社当作当代世界文学的导游图。

近年, 各个版本的“导游图”上,塞斯·诺特博姆几乎每年都出现,仿佛他是欧洲景区绕不过的地标。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彼得·恩格兰德(Peter Englund)称,评选过程太“欧洲中心化”了一些。大部分评委是欧洲人,为了凸显此奖的世界性,必须把眼光投向其他地方。或许诺特博姆反吃了这种逆向歧视的亏。 诺特博姆是一位荷兰作家,但作品是欧洲的,眼光是世界的。他早年曾做过旅游杂志编辑,对于欧洲了如指掌。他未曾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会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所以走遍全球都不受阻碍。除了是小说家之外,他还是游记作家,著有《绕道去圣地亚哥》这样的游记作品。 他的视野长阔高深。作品中能信手拈来地调侃欧洲语言的多元。 “你们的词语一跨过莱茵河就变性了。月光一照到斯特拉斯堡,就变成了女性,时间变成了男性,死亡成了女性,阳光变成了阳性。”(《万灵节》)

他也洞悉欧洲各国不同的“国民性”,比如荷兰平地文化使得国民“清晰”,简朴,但“缺乏深度”。德国人总是在“寻找隐密的山洞,黑暗的森林,阴暗的山谷,茂密的山坡,怪不得这个地方到处都是瓦格纳式的迷雾。”他能从等红绿灯和高速公路上开车这些小事的做法上,分辨出欧洲人的共性和差异。我曾听过专门讲述欧洲旅行的作家里克·斯蒂夫斯(Rick Steves)讲他眼中的欧洲。他说国家、欧盟和大欧洲,都在不同层间上影响人对自己归属的认知。这种多重影响,有时候重合,有时候冲突,其复杂不是到此一游的外人能把握的。

对一些历史事件和现实,诺特博姆给出只有一个欧洲人才能有的深刻解读。柏林墙的倒塌,在美国和其他很多地方,被简单地标签化处理,仅被视作冷战中西方的一个胜利。美国人看欧洲,就好比小布什说的那样:“我不玩精细区分”(I don’t do nuance). 而诺特博姆给我们看到的,恰恰是各种精细区分。比如东德人感到被忽悠,西德人感到被占便宜。整个德国人觉得自己辛辛苦苦挣的一些钱,被“见钱眼看”的希腊人、意大利人、波兰人、捷克人瓜分了。诺特博姆是当代欧洲发生深刻巨变的见证人和解说者。他让我们看到欧洲人眼中的欧洲。

写作上,诺特博姆被视作和卡尔维诺、纳博科夫的同类。他的小说属“思想小说”,思辨色彩浓厚,是那种你会动不动拿出小本子上几句的小说。其小说情节很难出彩,而大众多喜欢看些拿起来就放不下的精彩小说。所以他是文学界小圈子的熟脸客,却是大众市场的陌生人。

诺特博姆曾在天主教寄宿学校读书。后来虽然没有做成修士,但是每部作品中几乎都有修士,作品也有修士般的反省特质。他喜欢思索灵与肉的争战,和现代生活内在的荒谬与矛盾。 他关注时间、历史、文化建构与解构。他善于将现实和历史关联。人们将欧美相比的时候,总喜欢说美国没有文化。可是欧洲人的“文化”是什么样子? 诺特博姆的作品中有不少答案。

诺特博姆写小说的方法也奇怪,他向采访者透露的创作方法,几乎是小说创作教授的反面教材: 或许受旅游和水手经历的影响,诺特博姆写的小说预先没有规划,写到哪儿算哪儿,开始可能只是一个意象、一句话。例如在《真相与表象之歌》中写道:“一个人坐到桌子边,突然想到了一个句子:上校爱上了医生的妻子。” 看过《早晨从中午开始》的朋友可能还记得,路遥写小说,事先的规划工作做得都很细才去下笔,人物的基本性格和形象, 大致的情节、开头和结尾,小说家事先都一一计划好。福克纳也是这样,他的墙壁上都写得密密麻麻的,《寓言》的创作中他都规划到了每一天。这类作家,就是突然一下死了,精通其风格的他人去续写,说不定都能写得八九不离十。

不过他的独特写法其实也不独特, 可能他说的只是灵感起点。福克纳说他写《喧哗与骚动》,起点也只是一个穿着花裤衩在树上的女孩。 《大河湾》的起点,是奈保尔访问扎伊尔时导游让他看到的他情人及其丈夫住的屋子。这都是1%的灵感而已。而那99%的汗水,则流淌在长年累月的细致观察,和挖煤一般的人性探索之中 —— 在这方面,作家们向来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

诺特博姆和中国有缘。他的第一部小说《菲利普与他人》,写的就是主人公在欧洲寻找一位中国女郎的故事。2010年还来过中国,和作家毕飞宇对话。他很关注他的作品在中国被人接受的状况。他的作品有部分曾在中国出版,如译林曾出版《仪式》、《万灵节》、《流浪者旅店》。花城出版社出版了《绕道去圣地亚哥》。但总的来说,知道的人还不是很多。近十来年,他几乎每年都在诺奖榜单上,呼声从来都不是最高,但是一直出现,就好比一个年年应试却岁岁落榜的老考童生。 或许大家可以读上一读他的书,看看长期被视作具备诺贝尔文学奖潜质的欧洲作品,到底都长什么样子。

注:
此文为南方都市报诺奖系列稿件之一,欢迎关注南都约其他作者所写的其他介绍。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