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印度虽与中国毗邻, 却是一个神秘的国家。我对它的零星了解,来自E ·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奈保尔的描述和电影《甘地传》,可是这些文艺作品,或因其主题之宏大,或因伟人的光芒,我们在阅读中把众生错过,无法真切地看到这个国家是怎么回事。
《走得越远,离自己越近》是我最近回国期间得到的一本游记,它帮我卧游印度。此书是洪梅和其美国丈夫汤姆·卡特的珠联璧合之作。记载者为洪梅,曾为媒体人,文字不错。卡特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摄影。他早些年曾在中国“背包客”,拍出了一部在美国旅行家中颇受人喜爱的《中国》摄影画册。接着去印度旅行。这夫妻搭档背包行,是要把新兴旅游大国一网打尽的节奏。不过在上海期间我有幸匆匆见到卡特一面,发现他现在有了一个小孩子。这样的话,他们的行程可能会缓慢下来一些。人总应趁着年轻还没有多少牵挂的时候,去多跑一些地方。等你没法东奔西走的时候,反刍回忆就足以抵抗生活的庸常。等孩子稍微大些再去跑,反复几次,我们再这孤独星球上就走得差不多了。树挪死人挪活,折腾也是活法。
我看此书,第一印象是《西游记》。如今的“背包客”,过去那叫“行者”。一中一美两个行者,跑到印度,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因为生活方式的极其不同,一路上未免“伏妖降魔”。蜘蛛精琵琶精没有了,一路上老鼠猴子蜥蜴是少不了的,还有乞丐与色鬼,黑店和黑车。 衣食住行,九九八十一难也是免不了的:坐火车,能一路上半个身子在车外,跟着火车风驰电掣。包出租车出门,半路上司机会说没油了,管你三七二十一。印度旅舍条件有时十分恶劣,洗澡没有热洗澡水,就是冷洗澡水,也是用杯子舀了往身上倒。印度人一个恶习,是上厕所不用纸,用手。换了一只手,又可以直接抓东西吃。一路上还会遇到不少揩油的大小色鬼。当然由于水土不服,或是食物不健康,还会得病。有趣的是,书中常记载人高马大的美国人汤姆生病,洪梅自己似乎倒没多少事。想来是天朝食物,已集全了元素周期表,让人五毒不侵了。
中国人写印度,把握好尺度并不容易。中国大部分人因为英语不行,沦为世界工厂,而印度则成了外包天堂、世界办公室,窃以为这比用环境恶化换取廉价出口商品要明智一些。这一点想起来,作为中国人心里不免苦涩。恐怕正因为这种心态作祟,有时候我会在网上看到去印度出差的经理人所写游记,大同小异地炫耀中国比印度优越。
洪梅夫妇不是去印度一些风景名胜地“到此一游”,而是真钻了进去,甚至到了不少犄角旮旯的地方。她能一路记载旅行的艰苦,和方方面面的不适应,可是她也能迅速发现一路旅行的美丽。在阿勒普扎的水乡中她写道:“薄雾轻起,经过一丛丛的水草,紫色小花徐徐而来,半个小时后一切豁然开朗。这时,太阳已渐渐露出一点红晕,椰林环绕,小岛云集,鸟儿纵飞,如梦境般美妙宁静。”她笔下的印度,一会儿是脏乱差让人惊心动魄,一会儿又高大上妙如天堂。甚至一个地方会“上午友善 下午暴躁”。或许游记就该这么写,不要携带私货,夹杂某个中心思想,不要有任何先入为主,你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去一个地方,丑的,美的,都老老实实写下来,去书写世界的本相。读者不傻,自己会判断,或各取所需。我过去常写些议论文,习惯了要讲特定的故事。我一开始并不适应这种形式上像西天取经或者保罗宣教,实质上并无经可取、无教可宣,纯属领略风土人情的“领教之旅”。但这种不带使命的旅行,或许更接近旅行的本质。我们走走看看,扩大眼界,领略世界的气象万千,本身就是收获。不是所有的旅行都是出差的衍生品。
作者说“走得越远,离自己越近”。作者夫妇二人四进印度,也算是自我发现,包括夫妻之间的扶持和冲突。我也觉得他们笔下和镜头下的印度,也让我反思中国的发展。印度政治上比较民主,技术与世界接轨,说现代化也颇现代化。可是它的各种传统,还是有效保留。这里有粉城,也有蓝城,多姿多彩,没有整齐划一。中国很多城市挂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一切旧的东西,都推土机一样推倒,然后建造水泥森林。印度没有这么去做。我不知道相对于我们“市容”的整洁,我们失去的那种五彩缤纷,以后要多少代人才能给恢复过来。
另外,印度宗教信仰力量很大,这里人们供奉创造神梵天、毁灭神湿婆、恒河女神,甚至还供奉牛和老鼠。宗教的力量,缓解了现代化和发展中,种种转型的焦虑:“虽然贫穷,但因为有信仰,内心丰盈而快乐。” 有时候甚至还会疯一把,在洒红节上如痴如醉。这是一个问题:是贫穷和快乐好呢?还是土豪而悲催好?印度未必能成为中国的答案,但可以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