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此为旧文,原发于《今日教育》(2014年第一期),但是最近去上海见到常庆,才看到杂志。
 

作者:刘常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博士研究生、华东政法大学讲师)  方柏林


2012年的国际学生水平测试(PISA) 结果近日出炉,上海学生继2009年的测试之后,再次蝉联第一。中国教育界一片欢腾,比如文汇报发文《上海教育问鼎,制胜点何在》、《“申城小囡”三大科目世界第一》,中国教育报发文《上海又获数学阅读科学三项第一》、《中国学生数学为什么那么好》。上海教育界也开始总结经验,将教育均衡和第二期课程改革视作成功的要素。但是这种结果造成的疑问可能比它所回答的问题还要多,不断被全球媒体质疑。笔者认为应当冷静看待PISA测试成绩,理性分析数据背后的东西,万万不可以一己之见而遮拦教育决策者的视线。

1、上海只是一个城市,不能代表整个国家。据中国网报道,2009年中国有12个省市参加了PISA测试,北京的房山区也参加了考试,据说根据中国政府的要求,只能公开上海的成绩。根据海南省教育厅的颁布《海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学生能力国际评价PISA2012中国试测研究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也可以得知,2012年中国也有10余个省市参加了PISA考试,结果也只公布了上海的成绩。网易新闻等媒体也零星提及浙江成绩排名世界第二的报道。在2009年的测试中,12个省份包括超级富裕的上海也包括极度贫困的云南,其平均成绩为520分,在韩国和日本之后,只比OECD国家的平均成绩稍高。OECD发起并组织实施的PISA评价项目,旨在建立常规的、可靠的、与政策相关的学生成就评价指标,帮助各国或地区教育决策者评价和监控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成效。中国不允许OECD公开其它地区的数据,这让人对内陆地区情况更加心生疑窦。因此英国《卫报》援引美国哈佛大学教育政策专家汤姆·拉夫勒斯(Tom Loveless)的话说,虽然中国有12个省份的学生参加了2009年的Pisa 测试,但中国政府只允许公布上海学生的测试成绩。OECD应该大大提高它与中国政府在PISA 测试方面所签协议的透明度,这些协议应涉及到谁会参加测试以及哪些测试成绩会被公布。中国人喜欢报喜不报忧,这样公布结果难免会让国人对此的看法有失偏颇。真正让全国学生全员参与,测出区域差异,各地实际教育水平,才能起到该测试应有的功能,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2、PISA测试更凸显出了中国教育均衡问题。上海的教育资源投入确实远超过全国其他地方。2012上海全市财政教育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凭借着庞大的基数,教育支出也就成了一个庞大的数字。山东省早在2011年就将教育支出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20%,也与上海的实际教育支出额相去甚远,更不要说西部经济落后省份。另据一项上海家庭教育支出调查显示,富裕的上海家长会为学生课外补课花费大量金钱,补课费甚至远远超出一名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教育资源投入和成绩是有关联的,因为这直接涉及到学生可支配的学习资源,比如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图书馆的使用等。在这种投入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身处中国改革的最前沿,教育管理部门给予学校很大的课程设置自由权。可以说上海没有理由差,这种胜出未必就是教育思想和方法的胜利。根据汤姆拉夫勒斯的说法,把上海的成绩视作中国的成绩毫无意义,甚至他也用了hukou这个中国的词语说:“66%的中国儿童在农村地区…2.6亿流动人口现在居住在中国城市。这些流动人口的家庭在教育上面临严重的局限。中国城市,包括上海,要求有‘户口’才能获得市政服务,包括公共教育。” 拉夫勒斯对不熟悉中国户口政策的读者解释道:户口是“城市居住证明,是在家庭来源地发放的”,可见他对这种神秘的户口制度也还了解不多。但是在《文汇报》的报道中,“教育均衡”却被视作一种胜出的关键,比如上海内部组建集团化学校,好学校对薄弱学校的“委托管理”等。这些做法值得肯定,但如果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这种教育均衡,这种PISA测试,才对全国有更广泛的意义。

3、数学、阅读和科学优秀并不代表全部。根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实际上,同样是组织PISA测试的OECD,通过多种途径多次发出这样的声音,发达国家无不在谋求学校教育的转型:提升教育内容的水准,重视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的发展,以适应21世纪的知识型社会与终身学习型社会。国家竞争力的本质是创造力的竞争、缺乏创造力的国家,只能花钱消费别人的创造,只能处于生产链的最低端。那么创造性思维是PISA可以测量的到的么?”最近两次的PISA都是侧重数学,2009测试的成绩中,上海学生在数学知识方面的成绩非常优秀,而在数学解释能力上相对较薄弱。阅读的测试中,虽然阅读和科学素养排在世界第一,但在阅读精熟度6级和科学素养精熟度6级两个最尖端测试中都低于新加坡。这也可能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关于知识的学习,上海学生乃至中国的学生都是优秀的,涉及能力上可能就要差一些。也难怪,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刊发文章称“上海学生表现优秀靠死记硬背,而且进行高强度的应试准备。”另据了解,PISA2012中新增了计算机运用、问题解决和金融素养的测试,PISA2012中国上海项目组负责人张民选说,由于是第一次测试,内容可能还不成熟,OECD还没有公布成绩以及分析报告。即便是加上这些,能够测试出教育所赋予学生的全部么?另外一个事实是,虽然上海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遥遥领先,但课业负担偏重,上海学生的校内上课时间平均为每周28.2小时,在65个参与国(地区)中位列第9,但学校布置课外作业的平均为每周13.8小时,位列第一名。根据OECD对学生作业时间和数学成绩关系的报告分析,上海15岁学生每周最佳作业时间是11小时左右,但上海有57.3的学生每周作业时间超过11小时。因此,张民选接受采访时也提出这样的命题:我们的数学成绩有必要这么好么?我们是不是为了这个成绩付出了不可估量的代价呢?

4、需更多关注PISA背后的东西。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上海学生考高分是问题的征兆,中国的学校十分擅长帮助学生应付标准化考试,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无法帮助学生们做好接受高等教育和知识经济的准备。无独有偶,“中国在世界学生评测体系中作弊”,美国《时代》周刊网站以此为题称,中国学生成绩突出,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排行榜中中国的情况非常独特,中国在榜上跟美国、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不一样,并不是作为一个国家出现的。其他国家的评测针对的都是全国学生的表现,但中国内地的评估只涵盖上海市。而上海的教育状况大大优于中国其他地区。笔者之一(刘常庆)曾参加过国内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评估,迎接过中小学的上级检查,感觉只要有排名的东西,中国人多少有点“迎考”的准备工作。中国是个考试大国,无论是什么考试,辅导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这么严肃的评估性质的测试而言,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PISA测试除了两个小时的数学、阅读和科学测试,还有对学生、教师和校长的问卷调查部分,但往往不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比如,2012数学测试后的调查显示,上海学生解决罕见的数学问题的自信水平是最高的,但对数学能力的自我评价并不高,并且有较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焦虑。因此,成绩好也不一定证明教育方式就完全正确。同样,大家一窝蜂的关注第一名的位次,没有几个人关注这次测试的取样、命题、考试、宗旨等。张民选教授也谈到上海这次曾尝试参与命题,鉴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而没有被接纳。是不是有了“中国特色”的试题,测试的结果就会随之而变,还不得而知。

根据《文汇报》的报道,上海在PISA考试中之所以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课程改革被认为立下汗马功劳,更有专家直言,没有当年的课改,就没有今天的成就。上海与1997年启动二期课改,2004年起二期课改进去全面推广阶段。二期课改最大的特色就是把主干课程分为三类: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说,光看这些课程的名称就知道,这一轮课改的核心已经指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从基础学习过度到自主学习,进而探究学习方式——掌握用已经学到的东西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和PISA测试的初衷不谋而合。但是在教育界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一线教师认为二期课改理念太高,不好把握,无法落到实处。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作为二期课改的重要阵地,也提出改革进入深水期,更有人提出三期课改的说法,都值得我们思考。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