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西太平洋大学”的学历丑闻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但是雷声大雨点小,我没有看到任何报道,说哪家企业、机构或院校,愿意吸取教训,更改自己在用人上的测评方法和选择标准。注水文凭的存在,归根到底还是投机者钻了“硬指标”的空子。现在不要说一般应聘者需要怀揣大量证件去求职,一些高级职位(如长江学者等),招聘者也是拿“海外博士”之类硬指标去丈量,宁信度,无自信,如郑人买履。幸亏过去不是这样,否则没博士学位的陈景润和钱钟书连大学的门都摸不着。

注水文凭有市场,还是用人单位的聘任观念和策略问题。在美国生活了几年后,我发觉其招聘虽然一样有“硬要求”,但是“软考核” 起的作用更大。

美国聘人,常常是一考就是一天。我自己就尝到了这车轮战的厉害。老板在招聘时给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去各个院系见老师,他们从早到晚,拿出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Scenario),一个个来考。问得都是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情境,我得知道如何给对付。这时学历帮不了忙,唯有引向那学历的教育过程、工作经验和个人见识能派上用场。都这么去考,有证件又能怎样,没有证件又会怎样?另外一些考法,未必是实际的工作情境,但很能看出个人素质。麦肯锡招人的时候,有时候会问:“中国有多少个加油站?”这样的题目,是看应聘者解决问题的思路。当然,如果有效仿者仅仅是要“出怪题”把人考倒,倒是东施效颦,颇不足取,因为网上很快就会有“攻略”的。

美国单位的招聘,还经常带应聘者去吃饭,因为有些和专业有关的问题,应聘者有备而来,看不出个名堂。跑去吃饭,到了一个更为随意的场合,一个人的为人就更加暴露出来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外求职,说不怕这种正式招聘会,就怕这种私下的场合,因为拉起家常来,一个人就稀里哗啦水落石出了。

我遇到这种场合,有时候反过来问招聘的人。问对方在这里都工作了多少年了?感觉如何?俄克拉荷马龙卷风这么多你们怎么办?听说这里的腌羊角豆挺好吃的,是吗?以至于日后,同事们开玩笑说老板是因和南桥有对腌羊角豆的共同爱好聘用他的。反过来发问,是因一个人从头到尾说“我我我” 如何如何胜任,对问话的人毫无兴趣,招聘的人也颇反感。我能提问题问他,也说明我对职位重视,做足了关于这个地区的功课。

如果说我们看重文凭证书这些“干货”的话,美国人的招聘过程中,也同样注重求职者的为人。如发现诚信问题,去什么地方恐怕都没戏。中国人在美国求职,有的还买个婚戒戴上,以示注重家庭。因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家都可以不顾,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怎敢把一摊子事交给他呢?与之相比,我们说的“舍小家顾大家”其实是反人性的。

考察一个人的为人,也需要一些智慧。这里不妨举个学校里的例子:据说杜克大学一次化学考试,四个学生缺席,回来谎称赶往考场途中车胎爆了,要求补考。教授说没问题,将四个学生分到四个房间,每个人发一套试卷,上面只有两个题目,第一题是5分,问题是一化学题目。第二道题95分,题目是:“请问是哪只轮胎爆了?”

而今的职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者不但造文凭,连录取通知、成绩单都一应俱全给你准备好了,就差不去给你读四年大学了。所以我想,硬指标是需要软考核去平衡的,如考官在用人标准上不拘一格,以能为本,以人为本,把“审证”的心思哪怕是一半放到“阅人”上来,方鸿渐们自然就会越来越少。

原载于2010年8月1日《南方都市报》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