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人脑是怎样变成花岗岩的?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在我们最近举办的一次培训上,我和心理学教授Bob McKelvain讨论,为什么有的人学东西学得进去,有的人学不进去。我记得我们小时候老师骂学生笨的时候,会说某某的脑子就好比“花岗岩脑子”,“枪子都打不进去”。小孩这样,有智商的因素。但是不是所有家长都能认可这一点,总觉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认为自己的野心可以换算成认知能力,以为小孩只要肯用功,就能抹杀先天的智商的差异。老美好像实在一些,老早就左一遍右一遍测试儿童的智商,以便家长能够了解小孩是不是需要特殊教育,包括对高智商学生的强化教育(enrichment program). 
 
可是我后来发现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一些分明智商正常甚至很高的成人,最终也越来越蠢。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Bob事后给我拿来一篇文章,叫Motivated closing of the mind。文章洋洋洒洒20多页,心理学术语过多,我后来试图通俗地再现它的大意,发现它其实是在说,蠢人先入为主地坚持早先接受的观念,什么东西都往同一个篮子里装,拒绝接受新生事物,结果会越来越蠢。换言之,那些被人骂作脑残的人,往往脑残志坚,别人说什么都听不进去,而是坚持自己先前接触到的一些观念,把脑子封闭起来,甚至把自己圈子也封闭起来,结果一些年下来,原本很聪明的人,也会变得越来越蠢。
 
但是这么总结可能比较简化,我花了一晚上看这篇文章,试图了解人大脑石化的奥秘,并试图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做笔记:
人脑是怎样变成花岗岩的?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
 
出于一个翻译的强迫症倾向,我又给翻译成了过来。谁知道,说不定我这样做可以拯救一些人。不用谢。
人脑是怎样变成花岗岩的?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
从上面的描述上看,大脑是变得像花岗岩一样最后什么也吸收不进去,还是像海绵一样吸收能力超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蓄意地对自己的思维习惯进行改造。人出于本能,在发现新的信息时候,会将其向熟悉的思维模式上靠,迫不及待地追求“完结”(closure), 亦即形成一个结论,尤其是自己过去熟悉的结论。过去的这种结论,会冻结我们的思维。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将新的信息,误以为是旧信息的翻版。拥有这个倾向的人喜欢说:“你说的这个我早就知道了。”“这玩意十几年前就学过了。”遇到新模式也被强行放入旧模式,这样他的大脑会越来越萎缩。这种人也习惯寻找认同自己的小圈子,而对打破自己观念和思维的任何东西存有戒心。
 
而一个学习型的人思维开放,比较延迟下这种结论,而愿意看看新的信息中有无新的模式。如有所发现,旧的思维模式就得到了拓展,这就是学习发生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些杂乱,很多前提假设在碰撞,所以一时间不可能有明确结论,所以会产生一些模糊和不确定性。学习型的人能容忍、甚至欢迎各方面信息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而不在害怕当中,匆匆回到自己旧有的、自以为安全的思维里。
 
这种总结,不仅仅适用于观念的接受,也一样适用于语言的学习,和形形色色的各种其他学习。比如学英语吧,为什么有的人学得好比鬼打墙,学了几年原地踏步?其原因之一,恐怕就是有无训练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开放,让新知容易进来。
 
好消息是,这样的思维习惯训练,是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的。愿我的读者都可以这样。
 
如果看完此文,你说,“这玩意我十几年前就知道了,”我祝你幸福。没人会逼迫任何人思维开通,因为没有法律规定,谁都必须在这个新世纪生存下去。
 
Reference:
Kruglanski, A. W., & Webster, D. M. (1996). Motivated closing of the mind:" Seizing" and" freezing.". Psychological review103(2), 263.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