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Chua, Amy, and Jed Rubenfeld. The Triple Package: How Three Unlikely Traits Explain the Rise and Fall of Cultural Groups in America. Penguin, 2014. Print.


耶鲁大学华裔法学教授蔡美儿(Amy Chua)所著《虎妈战歌》一书,讲述了作者严格且有些霸道的育儿方法,和美国方法极为不同,故而引起了广泛争议。因事关华人教育方法,在中国也家喻户晓。我对她的方法一直有所质疑,这倒不是质疑她的成功,而是考虑到她这本书可能会产生的社会效果。良好的家庭教育,既要有所管,更要有所教。一听“虎妈”,估计有些人就想到凶神恶煞面孔。事实上蔡教授自己是耶鲁法学教授,其夫君吉德·鲁本菲尔德(Jed Rubenfeld)是先后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高材生、美国宪法专家、耶鲁法学教授。他还曾在朱利亚音乐学院学过戏剧,并写过两部小说。有这两个“牛人”当爸妈,他们的女儿的成长中不只有“虎妈”式管,更有良好的“教”。两相结合,其子女成才水到渠成。
如果一个家长,只知仗年龄优势对子女张牙舞爪,却不能在价值观、个人发展、学问进展上给予支持,学虎妈,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少中国家长是只管不教的纸虎妈。她们逼孩子没完没了学习,自己天天打麻将,不言传身教,不能给子女提供成长所需营养。有人管无人教的孩子,反会被毁掉。另外,中国家长已经够威权的了,不能再继续沿着虎妈所说的严格管教的路子上走,向极端化发展,成为孩子的噩梦。儒家思想精神内核是中庸和平衡,所以和世界上诸多思想体系不同,从来没有产生过“原教旨主义”之类的极端思想。盛极必衰,时下中国儿童负担过重的呼声很高,虎妈的思想,在追求素质教育转型的当下中国,有些不合时宜。


但在美国,虎妈的提法,至少深深地刺激了美国人,逼迫他们重新思考教育方法。虎妈育儿的方法,和美国文化格格不入,她的勇气让人佩服。《虎妈战歌》出版后,她受到了很多辱骂,甚至有种族主义者向她发出死亡威胁,以至于她都要请保镖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但几年过去,虎妈愈战愈勇,又和丈夫一起,出了一本《成功三大件》(The Triple Package)。此书把《虎妈战歌》里的故事,放大到“优秀族群”的层面,变成了道理重写,无可避免要涉及宗教、种族的对比,本应引起更大的争议,但因《虎妈战歌》出版在前,批评者估计也耗尽了气力,大概不会如同上次那样弄得波澜起伏了。此书试图用详尽的统计数据,总结了在美国比较“成功”的族群,和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元素”。这被称为“三大件”的元素包括:优越感(superiority)、不安全感(insecurity)和节制感(impulse control)。


优越感,
乃因某族群坚信自己的卓越。犹太人的例子可能大家比较熟悉:他们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0.2%,可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五分之一为犹太人。犹太人相信自己是神的选民,这种信念,是其“优越感”的主要来源。迈阿密古巴人移民,初到时一文不名,可他们多为反卡斯特罗的古巴精英。到了美国之后,他们仍坚信自己属社会精英。这种自我暗示,让他们成了杰出移民群体。尼日利亚人在来美国的所有非洲人中最为出众。2013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黑人学生中,有二十到百分之二十五来自尼日利亚。尼日利亚人在非洲人中向来以聪明、自负著称。在美国的尼日利亚人,多为自诩皇室直系后裔的伊博人和“西非犹太人”之称的约鲁巴人,甚至比普通尼日利亚人更为自信。这种优越感成了他们发展的动力。


不安全感
,是因有过被迫害或压迫的历史,需要额外吃苦,才能达成其他族群平常就可以享有的一些基本所需。犹太人的潜意识里就有被驱逐和迫害的阴影,凡事都会额外努力。有不安全感的人需要不断地证明自己,甚至要大幅度地超出其他人,否则不会觉得踏实。这方面世界各地华人华裔的例子很多。孩子考了99分,还可能被家长劈头盖脸大骂,问那一分是怎么丢的。移民家庭的孩子多半有这种不安全感。父辈在美国读书,拿学位,拿实习申请,拿就业签证,熬绿卡,哪一步不是惊心动魄?这种吃苦环境中形成的不安全感,会逼迫移民比同龄美国人付出更多心血,才可实现各自的“美国梦”。这种吃苦耐劳,使得华人群体的整体教育水平、收入都高于白人群体。


第三个成功元素是节制感。这个说法来自1960年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沃尔特·米切尔(Walter Miscel)所做的棉花糖实验。在此实验中,研究者把棉花糖放在孩子面前。如果孩子马上就吃,只能吃一个。如果等15分钟,研究者会多给一个。大部分孩子估计是相信“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看到就拿了吃。研究者在追踪研究中发现,那些等了15分钟才吃的孩子,后来的学业、事业、家庭都更为成功。能够节制自己的冲动,延缓满足的人,往往人生更有成效。摩门教徒便是典范的例子。摩门教清规戒律很多,信徒严禁抽烟、喝酒、赌博,甚至不可喝茶、喝咖啡。在美国我们经常看到年轻的摩门教徒不管多热的天,都穿戴整齐,骑着自行车或者步行,挨家挨户上门传教。看到屋子里仅有女眷,他们会站在门口不入内。这些年轻人被称为“长老”,且要做“长老”做两年。两年期间,他们要和同伴同吃同住同传教,不可以约会、看电影、看杂志、听流行音乐。他们每周只可以发一次电子邮件,而且是从公共场所发,不能从家里发。有个笑话,说摩门教长老和监狱囚犯的差别,是囚犯可以给家里打电话——摩门教长老传教期间只能在圣诞节和母亲节打电话回家。和另外一个人24小时朝夕相处两年,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他们这种让中国和尚们都自叹不如的生活方式,培养出了包括美国运通、戴尔、花旗银行、希尔斯之类企业的总裁,洪培博这样的大使,和罗姆尼这样的总统候选人。


作者介绍,这三项元素,须得结合起来,摇匀服用,才能见效。如果只有不安全感,而无自我节制和优越感,人会变得神经质。只顾节制,没有优越感,人可能会变成控制狂。仅有优越感,而无其他要素,会滋生骄傲、偏见、种族主义、奴隶制度、种族隔离和种族灭绝。希特勒就是这么来的。这三种成功元素,也可以说都是人性弱点,甚至相互抵触,比如优越感和不安全感。作者逆向思维,剑走偏锋,和美国流行思潮背道而驰 —— 当下西方流行文化强调及时行乐,活在当下,不大相信延迟满足。这种倾向,在我看来,一是因弗洛伊德的童年影响说流毒过深,二因斯波克博士(Dr. Spocks) 随时随地呵护儿童心理理论流传太广。而今美国文化,很强调自我肯定。中小学好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有时会找出形形色色的“学习障碍”,巧立名目,把问题转移为客观要素,为孩子主管上的不节制和不努力开脱。作者说的成功三元素,在解释上的作用更大一些。在应用层面,灌输“不安全感”窃以为弊大于利,不可取。教育孩子有“优越感”也未必可行。但是让孩子从小抬头做人,认清自己的潜能,不在任何族群前低头,倒是必要的心理训练—— 当然也犯不上培养优越感,让其咄咄逼人。第三元素,亦即抑制冲动,更为可行一些。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学”和“玩”的平衡上感到困惑,假如家长教育孩子抑制玩耍冲动,学好之后尽情去玩,倒也两全其美,对他们的自律是很好的训练。


三要素间的漏洞也多得像筛子,作者得边写边解释。比如族群的划分,就很成问题。作者承认,一些群体并不是死铁板一块。比如在犹太人中,布鲁克林的叙利亚裔犹太就不强调教育,也不讲究上名校,而更愿意培养孩子做生意,这个群体生活得也很好。书中的还有的一些概括,有可能只出自作者个人想象。作者说中国人号称“中央之国”,视外邦为蛮夷,需要向天朝进贡,因此中国人有优越感。但虎妈并非像我们这样来自大陆的真正中国人。她说的优越感,也不知是哪个猴年马月的事,用它来解释当今华裔的成功可谓刻舟求剑。当今中国移民,持着“垃圾护照”,出国处处都要签证,处处被人刁难。在漫长移民过程中,华人在美国发展, 仅“身份”问题一项,就一步三难,人弄得灰头土脸,哪还剩多少“优越感”?


但总体上说,书的写作是诚实的,并无讳言三元素的负面影响,以及成功的背后的悲哀和残忍。作者也承认,书中说的成功,多为外在功名,如上学习成绩、上名校、高收入、获奖等。美国梦一说的缔造者詹姆斯·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说教育应有两种,一种是教我们如何生存(make a living),一种是教我们如何活着(how to live)。此书只涉及第一种,亦即外在的成功。而那些按照外在标准失败的群体,或许在“如何活着”上面更为成功一些,这都是此书未曾涉猎的地方。说到成功,从作者夫妇自身来看,他们无论在教职上还是在写作上,都出类拔萃,可是到头来却在贩卖这些“成功学”,也让人觉得有些讽刺性。我曾听过一笑话,说一励志讲师说他成功了,卖出了更多励志光碟,培养了更多的励志讲师。“成功学”成为学问的时候,难免就会成为这样体内循环的死水。


作者又称,成功也会成为成功元素的墓志铭。成功的结果,会“软化”下一代身上的上述三元素,使得那些优秀族群,优秀不过三代。可是在这个看短信超过了一个屏幕都懒得看的时代,有几个家长会关注身后两代三代?甚至都不大在乎孩子成人后怎么活着。能把孩子送入功名的快车道,他们就感觉大功告成。子嗣未来泯然众人又如何?这是同样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