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大社会下的小公益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时近年末,人们在拿着年终奖金,筹划着阖家团圆的时候,容易善心爆发,想到那些同样要过年、却没有我们那般幸运的人。 美国这里也一样, 庆祝圣诞的时节,也是慈善活动的高峰。

   近日我相继收到不少募捐信,其设计独具匠心。其中一封信来自“一毛之旅”(March of Dimes),信中夹带了一毛钱硬币,然后是一页我们寄信用的地址标签。这标签我们是要留下的。 该机构是为生病婴幼儿所设,募捐时候已投入了一些营销成本:比如邮寄给捐款人的邮费,制作地址标签的费用,还有可能丢失的一毛钱,这家机构还寄送了一些婴儿保健方面的小知识材料。如果收到信的人一毛不拔,日后寄信时拿出他们赠送的地址标签,看到这保健材料,可能都觉得脸红。我会想,没给这些人捐一分钱,用他们的捐款里拿出来的钱做的地址标签,那我是什么人?
大社会下的小公益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
另外捐款数额也不高,十块二十块都可以,所以一般人都不会那么“贱”,任由那烫手的一毛钱放在自己的案头无动于衷,而是寄出一点心意,让那一毛钱继续上路,爱心继续。我收到的另外一封信来自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是帮助患有癌症等重症德儿童的。该机构随信也附送了一张寄信的标签,另外还有一本小小便笺。同样,你拿出地址标签寄信,或者便笺写什么条子的时候,就不由想起那些儿童。这都有一点点“道德绑架”的意味,但是由于金额比较少,另外这些机构运营多年,声誉不错,确实在帮助这些儿童,公众对其颇有信心,所以这些慈善公益手段能坚持下去。 这种公益,我称之为“小公益”,都是寄希望于普通人的集腋成裘成就的。 这是一个花小钱能办大事的年代。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孟加拉银行家于努斯,就是靠“微贷款”的格莱珉银行,帮助了无数穷人脱困。这种做法,对慈善公益活动应该有不小的启发。我在美国看到的大部分社会公益活大社会下的小公益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动,都是这种无孔不入的“小公益”,而未必是那种光芒万丈的明星主导的慈善晚宴类活动。

而今美国贫富差距悬殊,中产阶级捉襟见肘,经济长期低迷,这种背景下,慈善和公益活动仍能做得有声有色,关键是经营者劝募方式非常有头脑。除了上述劝募信外,我还看到其他社会机构,在用无数新奇方式向社会募捐。比如 商场结账的地方有时候会有一元钱的捐款广告,结帐的时候可以扯下来,和商品一起扫描付账。还有商场结帐处有一元钱一个的护腕带,分别代表不同的基金会,比如为肺癌、乳腺癌患者设立的基金会。顺手购买之后,这一元钱就会进入相应基金会的账户。每年在网上报税的时候,网络报税系统也常常询问用户要不要掏出 三五不等的小额捐款 。报税报到最后,看到自己能拿到一笔退税,很多人也不介意捐点小钱出去。有时候我还看到,有些地方会有一个小牌子,上说南美某小孩需要帮助,如果凑齐5块钱,就可以让她买齐课本等等。有趣的是,这小牌子上会有20个缺口,每个缺口里正好可以放一枚两毛五的硬币。让人捐5块钱不容易,放两毛五分钱总归可以。很多捐款任务,就是通过这种巧妙方式完成。在感恩节圣诞节这些节日,救世军会派义工在商场的门口摆设一筹款箱,你可以把你口袋里的零钱放进去。

实物捐赠的渠道也不少。很多商场在门口摆上一个大盒子,收集消费者捐赠的礼物(如玩具),给某些地方买不起玩具的小孩。而一些教会机构,则发起“给穷人买菜”的活动,让大家在做礼拜的时候,把自己头一天购买的食物捐出来,教会用大卡车装好,送给需要的群体。各种各样的慈善机构,形成了一个公益的市场,让各种资源能够合理配置。比如救世军组织开设免税的旧货店,让人们把不用的旧衣、家具、旧电器等 捐过去。 救世军收集的这些旧货,会在旧货店出售,钱回收,用来做一些善事,比如给无家可归的饥饿者提供饮食。到这旧货店买东西的人感觉也很好,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钱被用来做善事了,而自己也以很低价格买到了自己所要的东西。捐物的人可以领一张收据,到时候报税的时候抵税。这是一举多得。由此可见,慈善不一定非得是一种牺牲才叫慈善。

没钱捐出力也可以。比如到了年底慈善捐款多于牛毛,一般人也搞不清,结果就出现了United Way这种组织,联合所有捐款基金会,让人一次性捐款,而不再一一应对各个基金会。很多单位的人为United Way做义工,为其募捐,甚至开展一定范围的“比赛”。很多家长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关注他人,也让他们通过学校或者童子军组织,参加周末洗车、义卖饼干,或是挨家挨户收集多余食品给“食物银行”。

所有这些活动,都没有政府的参与,而是民间组织,基于不同的公益诉求,自行开展的。随着时间推移和经验积累,这些公益活动越来越成熟,甚至都能像商业上说的“市场细分”那样,让有着不同需求的人去参与不同的慈善公益活动。比如家里曾有过癌症历史的人,可能会更容易去关爱癌症患者。家里有孩子的人,比较容易关注和孩子有关的公益活动。这中间学问很大。

中国人口基数大,民间蕴藏着极大的能量。由于一些大型的慈善和公益机构信誉受损,这些能量得不到发挥。如果能借助市场营销上的一些理念和做法,把微公益做起来,前途不可限量。这几年我也看到,包括于建嵘教授在内的一些学者和爱心人士,举办了很多“随手公益”活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是一种逐渐增长的力量。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