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湖南大学教师杨飞,在网上转发了一篇读研的同学来信,和自己的回复,不知他教书怎样,起码从这信函上看,他在“育人”上很用心。出于好奇,我继续查询他的信息,却意外发现他已经离开了教师岗位(长沙杨飞:致工管院的朋友们及湖南大学教研同仁)。因科研成果为零,杨老师从大学讲师被调任为图书管理员。湖大的做法,程序上是没多少可指摘的,因为他们还给了杨老师两年过渡期。

但是值得反思的是中国高校考核体制背后的逻辑。如果说大案层出不穷的高校基建项目以腐败为主要特征的话,在用人上,不少高校考核的方法,主要特色是昏庸。发表论文,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不同学校里,变得比教学还要重要?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结果。

高校学术考核演变到今天这个地步,是因一个“体系”已经形成,比如学术期刊,已经被分门别类,有“核心期刊”、“重点期刊”种种标签。有这些标签,再加上发表数量,考核者以为就可以去衡量一个教师的学术水平了。这个考核体系的建立,可以说初衷良好,是希望老师教学、科研并重,二者相互促进。实践上,很多高校仅在形式上维持着考评体系,而脱离了建立该体系的初衷。教学水平属软指标,考核起来没有那么容易,很多绩效测评,最终落实在发表论文这些所谓的“硬指标”上。发表论文大家也未必看质量和影响,而更看重数量。这种结果,使得考核变成了“数豆子”的过程。

这么考核既不得罪人,又非常容易实施。问题是容易的做法未必就是对的做法。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说有人去遛狗,发现路灯下有个人在找钥匙,遛狗回来还在找,遛狗的人问:你确信钥匙丢在这里吗?找钥匙的人说:不确定,不过这里有灯光,好找一些。一个教师的价值和贡献,就好比一把钥匙,不知丢在什么地方,而考核者却仅仅因为灯光便于寻找,只在同一个地方找寻而已。

数豆子的考核,导致了学术泡沫的产生。按照论文数量,能与中国“匹敌”的国家寥寥无几。而中国不少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地位,却与学术论文数量大不相称。换言之,有大量劣质的学术论文被发表着。发表论文,一些期刊收取“版面费”。杨飞老师就称:“假如我家孩子等着钱喝奶粉,那我一定交点小钱(发论文)保大钱。”也就是说,发表的未必都是最高质量的文章。注重数量的考评方式,催生了一个畸形的论文衍生交易市场。不少人急迫之下, 通过抄袭、伪造数据等手段来发表论文以求达标。笔者过去的一篇英文文章,被一个高校老师译成了中文,然后换了个学校的名字发表。费事这么翻译,何不自己去写?关键是因为学校只考虑能否发表,并不关心科研是否真的推进了学术进步。

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重新反思考量的标准应该是什么。目前的高校教师考核, 与企业所推行的一些关键业绩指标做法类似,分出指标,然后进行量化。这么做比拍脑袋决策强一些。但和企业利润、成本这些指标不同的是,学术质量更为复杂。指标设置过于简单化,会抑制人才发挥所长。

要求老师发表学术论文,而不注重教学,可能是受流传已久的“发表或灭亡”(publish or perish)思维的影响。这思维的流传,是对西方学术考评的一种狭隘理解。“发表或灭亡”一说在其他国家也倍受质疑。很多人戏称,有些论文是“发表,然后灭亡”(publish and perish)—— 一些学术文章被发表,然后被遗忘。一些非研究型的大学,并不考核发表论文的指标。老师可发表文章,发表后也会被学校鼓励,但是学校并无硬性要求。

另外“发表”的对象,也不应该仅仅是“学术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我过去曾经帮助某国一高校维护其教师“业绩展示包”(portfolio)的软件,发现在这种学校,教学、研究、服务三项是并重的。比如在“研究”部分,不限于“发表”学术论文。参与专业领域学术活动、发表演讲,甚至在地方性报纸上发表文章这些都算成果。在社区服方面,从事志愿活动,去社区教学,也算是一个人的业绩。这种考核方式,能激发一个老师多方位、创意地发挥自己的所长。中国教师如果也能纳入“社区服务”之类考核,能让老师拓宽视野,说不定能将自己的所学,和社区所需创造性结合,这对学生也是一个榜样。

除了考核范畴应拓宽之外,不同学科之间不妨有所区别。不顾学科差异,全校一个标准,貌似客观,但反而压制了学术自由,伤害学术繁荣。比如在外语系,为什么不能将翻译当作学术成果,而只看其他学科所用的论文数量指标?即便从学校声誉上看,按照专业自身特征来设置不同标准,也是有利的事。例如,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术成就,但是提起村上春树的翻译者林少华教授,恐怕大家都知道。

但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成员,未必了解不同专业的内在质量要求。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将教师考核的权力下放,在评估中更多采用同行评议的标准,这样就可以在专业水准的评估上不至于错谬太大。

教师的本职工作原本是教书育人。而今的考核,使得发表文章重要性第一,教书育人退居其次,很值得警惕。但愿中国学术界尽早思想解放,打破现在已经过时的数豆子式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的考评方法,让人才崭露头角。更需要淘汰的,应该是那些貌似各方面达标,实则各方面都平庸的庸才。

荷兰在线特约专稿,未经其允许,不得转载。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