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附近没有了中国食品店,我买不到油豆腐、粉丝、老干妈豆瓣酱,我觉得幸福感下降了15%。你会不会觉得我这个说法荒唐呢?
 
美国曾经出了一本书,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生幸福感的“比例”,书中基于一些“实证研究”,验证了我们的一个常识,亦即“蜂蜜比醋沾的苍蝇多”,亦即赞美比批评更能够激发人的幸福感。此书基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巴巴拉·弗利得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教授的一篇论文,文中称批评和赞美的比例在1:2.9013,人才会感觉幸福。好精确啊。四舍五入以下,赞美和批评的比例是三比一,才可能造就幸福感。
 
弗利得克森与其合作伙伴的论文,最近四面楚歌。东伦敦大学的一个研究生尼克·布朗,对这个三比一的魔力比例产生了质疑,开始细读这篇文章,发现它经不起推敲,数据和数字的关联十分牵强,结论故而也靠不住。尼克和佛罗里达大学教授布朗先生合作了一篇文章,驳斥了这篇被人广泛引用的文章。
 
社会科学的软肋,就是很多需要去研究的问题,由于性质过于复杂,不好拿捏,更不好量化。但是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没有硬数字,就不便下结论。好像加一些数字,能让研究显得更过硬。在我看来,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应该和数字有关。你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写完,哪怕唯一的数字是页码,只要你有洞见,能帮助人思考某个问题,或者能帮助决策,那也是好的。所以有时候不妨大大方方地使用定性的数据,可能还不让“软肋”受到打击。对于硬数据的追求,有时候反倒让科学变成“伪科学”。
 
我们大部分时候不用去费劲证实一个常识。事实上我们确实都知道,赞美比批评管用,这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正确的,再去添加一个数字,就画蛇添足了。
 
我总觉得快乐可以数算,却不大好丈量,因为它太因人而异了。《音乐之声》里唱道:“玫瑰上的雨滴,小猫的胡须,亮亮的铜壶,暖暖的毛手套,线捆着牛皮纸包着的礼包,这都是我喜欢的一些东西。乳白色的小马,脆脆的苹果卷,叮咚的门铃,铛铛的雪撬铃,炸肉排面条,擦着月亮飞过的野天鹅,这都是我喜欢的一些东西。”这些描述多生动形象啊,为什么需要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去丈量幸福这类的东西,去给我们计算幸福的“指数”?这本来是文艺更擅长的事情啊。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