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的人都以为自己的行业藏有做事做人的密码,语言教授也不甘示弱。哈佛教授劳伦斯·维恩斯坦(Law rence Weinstein)写过一本书,叫《语法拯救灵魂》(Gramm arfor theSoul)。书中称:语言走多远,世界就有多大。
文字力量是伟大的。据传“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锦绣文字,引出金人对江南的美好想象,继而大举入侵。维恩斯坦的书里退了一步,没把文字的功业说得这么大,但说语言的习惯,可用以训练思维,改变生活。
我们以被动语态为例。
很多写作风格的书劝写作者避免被动语态。被动语态显得你被动,容易产生负面印象。诚然,不管是做官、做生意,还是做学问、做新郎,太被动好像都不好。时代提倡你主动(active),甚至active还不够,要 proactive(前瞻性)。与之相反的,便是passive(被动),reactive(消极应对),总之反效率 (counterproductive)。
有个笑话,说一老师给一小姑娘讲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老师举例:假如说你把我杀了,你就是主动语态。我作为动作承受者,就是被动语态。小姑娘说:你要是被我杀了,怎么还说话呢?那位老师一时语塞,辩曰:我还奄奄一息,半死不活。次日小姑娘老师提问:何为被动语态?小姑娘答曰:奄奄一息、半死不活的人用的语态。
风格专家们建议大家要威猛,要主动。用培训江湖上的黑话来说,句子要变“金句”。一个个谓语用得仿佛打了激素吃了伟哥,连起来气贯长虹,充满帝王之气:“我来了,我看了,我玩了”。一番彪悍的主动之后,接下来可能是无可奈何的被动,他会被人肉搜索出来,被曝光,被双规,被批捕,甚至被枪毙。
要是主动语态这么好,要被动语态干什么?这一定不是这个世界运作的方式。主动和被动本来就相辅相成,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有时候是一个动作各自表述,比如吵架,你是在吵架呢,还是像龙应台说的那样“被吵架”?
主动语态也可能简化现实。假如一个女星获得了奥斯卡奖。她可以说:我赢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I wonthe Oscar for Best Actress),她也可以说:我“得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I was awarded...),主动语态让人认为这奖是赢来的,咄咄逼人,不谦虚。被动语态可能更合现实:影响到获奖的因素很多,如:入围名单、评委关系、票房、媒体等等。颁奖中,演员也是被动的,在台下巴巴地等着颁奖人员念名单,紧张得都要尿裤子。主动无从说起。
很多一流艺术家用被动语态描绘创作。人要想发挥最大的才智,太主动控制不行,这会让你的才智吓跑,藏起来。有时候,你得进入被动语态,才能让自己的才智发挥出来,最终“妙手偶得”、“得来全不费功夫”。很多真诚的艺术家说“我受到了...的启发”(I was inspired by... to...”)连米开朗基罗分明是雕出了作品,很主动的一件事儿,也说自己只不过是发现了大理石中的形体来,显得是被动的。再比如牛顿,分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却把这事变成了被动语态,说他被一个苹果砸着头了。
艺术的消费者更需这样了。不让自己放松下来,让一个作品去冲击自己,老想着去抓去取,最终可能一无所获。我以前有一笔友,很喜欢交响音乐,尤其是《第九交响乐》。我问她如何听交响乐?她说常躺下,把音乐打开,让自己被这乐曲像潮水一样冲击。这冲刷,也就是熏陶,是浇灌。
附注:此文被您看到,实属荣幸。如有所获,欢迎给南都编辑反馈,或是在其网站留言,在下一定会被感动坏的。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