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3年3月1日的《纽约时报》上登载了一篇有趣的文章《爱荷华农夫的养猪梦》。爱荷华州Carl Edgar Blake II小时候跟父亲一起造摩托车,长大之后,做起了信息技术。到了40多岁之后,突发奇想,开始养猪。他用俄罗斯和中国的猪配种,试图培育出又长膘又好吃的猪肉来。他的猪肉,受到了很多大厨的欢迎。我搞不懂,在生活这本大书的几乎每一个章节,我都会看到IT人转岗养猪的故事。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转折够大的,二者几无交集。不过这种半路出家,美国倒是挺多的。

我们生物系一位教授,已经拿到了博士学位,不知为何,又去附近一大学学习心理咨询的学位。我办公室一个同事,有三个孩子,在高中教数学,平日还在学校长跑队当教练,还在教会、童子军等组织做义工,事情这么多,却排除万难,拿下了数学博士学位。这几年又把数学博士所预备的职业放下,应聘到了我们这里做课程设计。这些人年龄都不小了,怎会想到半路出家,去干别的?

国内也一样,我在网上看到不少人事业有成后,开始琢磨学点别的什么。比如诗人赵丽华,开始学画画,还没画多久,就有作品被人买了。我相信这样的“中年变法”,将越来越多地成为常态。

小时候的学习,很多是家长、老师安排的,自己也不知道学得对不对,甚至连自己真正喜欢不喜欢都不知道。中国古话说“少年易学老难成”。这话在学习的接受程度上说是对的,但是从人生的整体阅历上看是不对的。人生很长,学习应该平均分布一下,活到老学到老,别全堆在小时候。小时候学得太多,学科基础要学,修身养性的东西也学,导致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过重,这会把学习热情浇灭,以至于学习真的成了少年时候的事。

很多人,甚至说大部分人,成年后不学无术,其实成年之后更应该随时学习。人上了一定年纪,接受能力不足,但是目的性有余。再者,成年有一个秘密,很多工作,熟悉了就程式化,不要花太多脑子。这种时候,脑子闲着也是闲着,可接受很多新东西,学习便有了几分从容。上了些年纪,也知道自己缺什么,或是兴趣究竟是什么,有的放矢。

另一些学习,则和我们的精力和身体状况有关。如书法绘画,到了中老年去学,对于缓解更年期的烦躁、退休后的无聊,大有益处。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在漫长的晚年,含饴弄孙,子孙绕膝,是个好的梦想,但子孙终归有自己的生活。前总理朱镕基先生曾告诫同龄人,说人退休后,应切记“年轻人一定比你忙……别老想着靠子女,消除寂寞根本在自己。”为了摆脱孤独和空虚,去学一些新东西,或许生活更为充实。《安琪拉灰烬》作者弗兰克·麦考特就是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后大器晚成的,他开始了写作生涯,一不小心成了著名作家。

说到美国的自由,人们多想到的是政治和言论。其实在事业发展上,这也包括荒废的自由,以及另起炉灶的自由。

《南方都市报》专栏 2013年3月4日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