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从前我看过一本书,说语法和人思维的关系。最近我总结,语言这东西并非思维的外壳,也不是思维的工具,它直接就是我们世界观的本身,这一点吃文字饭的人应该都有深切体会。人的遣词造句,所用短语和句型,直接决定了他的思维模式。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学外语不应只去学门语言,也应该趁机去反思一下自己的思维,把语言学习当作思维矫正或改良过程。
我举几个例子。
使动用法:我们两个小孩打闹的时候总是说:He(she) made me mad. 他(她)让我生气。我总是纠正说:Nobody can make you mad. You choose to be mad. You can choose to forget and forgive. 他人使得你生气,这说明你的情绪是在他人的辖制之下,你自己可以选择有什么情绪,或者如何去应对。长时间使用I choose to...的句型,是训练潜意识去担当责任,而不是把责任推卸给他人。人如果不知道反省,把自己或者关系的挫败,责任全推卸给他人,总喜欢说他人对自己如何如何,日子久了会产生“受害者情结”(victim syndrome), 怨天尤人,又不能改变现状,于是放弃了选择,荒废了上帝给每我们一个人的自由意志。女人这样就成了怨妇。男人这样就成了废人。
用词选择:It was, like, ... 美国青少年讲话,中间充满了“like"这个词,这是一句口头禅,意思是”好像“, 这是无法精准描述思维时的停顿。这个坏习惯千万不能养成。现在我的语言还略胜小孩一筹(这是我私下的认为,他们未必这么看),一看到他们在找词而想说like的时候,我会给补充上,或者提示她们。我尽量扼杀”like"的表述。准确到位表达自己的思维,是值得磨砺的本领。以后很多工作,律师也好,记者也好,管理者也好,用词不准,表现力差,职业就走不远,在美国尤其是这样—— 和中文的几千汉字反复组合不同,英文中新出一个概念就会新增加一个单词,精准使用,才能看出你在所处行业水平深浅。不然,母猪像猴子,猴子像人,人像母猪,似是而非,文字词不达意,颠来覆去就那么几个词,别人会觉得你思维一包糟。这样的话,你凭什么去挣得客户,赢得官司,说服大众?
代词使用:最近因为一篇学术文章的问题,我和编辑讨论论文中第一人称到底是用I(我)还是We (我们)。是用”我“,还是”我们“,这里头颇有讲究。国内倾向于少用”我“,多用”我们“,或者中性的“研究者”、“笔者”,以示研究者背景对于研究结果影响不大。但我以前看过的诸多定性研究中,研究者常用I。这样可以更为直接地描述个人的观点、偏见、背景对研究的影响,一般这种影响文章中间也多少会指出来,好让读者鉴别。定性研究者通常认为在能使用I的时候用We, 显得矫情而虚伪,有欺骗性。社会科学研究中,排除研究者“我”主观干扰是不可能的,那么还不如索性不要排除”我“的使用,而把这种可能的影响明说出来。
被动语态:上面说的第一个例子中,我们有得选择,那么要去选择。而别的一些东西,是他人给的,不是我们主动得来的,比如荣誉。表达低调和谦卑,被动语态功效强过主动语态。我在”做人有点被动语态“中举例说过,一个女星获得了奥斯卡奖。她可以说:我赢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I wonthe Oscar for Best Actress),她也可以说:我“得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I was awarded...),主动语态让人认为这奖是赢来的,咄咄逼人,不谦虚。被动语态可能更合现实:影响到获奖的因素很多,如:入围名单、评委关系、票房、媒体等等。颁奖中,演员也是被动的,在台下巴巴地等着颁奖人员念名单,紧张得都要尿裤子。主动无从说起。
虚拟语气:我在美国向人征求意见的时候,得到的回答通常是虚拟语气,例如:"If I were you, I would not accept it."(如果我是你,我不会接受这个。)过去在找工作的时候,曾经问过一个朋友Terry, 我面临的三个选择如何去选,他说:你是不是真要听我的意见?我说当然是了,为什么这么问?他说:很多人征求他人意见,只是为了验证自己已有结论,如果是这种情况,别人不好再说什么。Terry和我关系很好,才和我直言不讳。其他很多给你意见的人未必这么说,但是心里也会有这个想法。你来找我征求意见,我也在想你到底是真来问我,还是来跟我炫耀,或是其他什么用意,我不可能知道我的说法对你有无帮助。莽撞地给个建议,而你最终的选择与之大相迳庭,我自讨没趣,你觉得尴尬。既然这样,一开始不如用个虚拟语气: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如何如何...这么一说,给了他人留了不听你建议的余地:因为我毕竟不是你,你的境况和考虑未跟我一样。当然,真正关系很铁的人,也不需要这么顾忌。
仅举几例,抛砖引玉。人生除了吃喝拉撒,大部分事情,比如我们活着的意义,我们和人的关系,其实都是用语言组织起来的。有一部分人是把语言当工具,以为有一个四四方方的现实在那里,语言只是镜像,将其投射给人看而已,现实也是语言堆起来的。而人有无文化,不在乎我们认识几个字,而是能从字里,看到多少人生的奥秘。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