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下文为南方航空公司杂志《云中往来》(2012年11期)一篇采访的原文,发表时有所删节。采访提问部分为黑体,我的回答,仅一家之言而已,也欢迎大家对此问题发表见解。

《云中往来》: 柏杨笔下的“丑陋的中国人”,最突出的特点包括“脏、乱、吵”,还有排队不守秩序等等。许多年过去了,中国从弱小变强大,中国人从贫穷变富裕,但骨子里的秉性却从未改变。富裕的中国人在世界各地旅行,同时也顺便把丑陋的形象传播到每一个角落。据研究机构Mandala Research发布的调查显示,美国人是全球最差劲的旅客,紧追在后的是中国旅客,排名第二。而某国际组织对全球各国游客进行形象评价,中国游客形象倒数第三。最近更有法国时尚名人宣布,其旗下的酒店将不接待中国游客。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然而现代中国人却因为“无礼”而受到世界性的抵制。这种“劣根性”来源于哪里?是否有被纠正的可能?

《云中往来》:从过去几年使用简体中文警示牌来提醒中国人要做文明游客到现在公开宣称不欢迎中国人,这显示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什么感觉?不理解?厌恶?还是对迅速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的一种妒忌?
南桥:不礼貌的游客,不管他们来自哪里,都是不受欢迎的。很多时候,游客是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在欧美大家并不能分清,所以对外人来说,没有必要过分夸大我们独特的丑陋然后去自惭形秽。一个人是彬彬有礼,还是粗鲁横暴,虽有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人的修为,未必要和自己的民族特性结合起来。

简体中文警示牌的例子并不是很多,正因为出现得少,所以每次都会成为重磅新闻,因为它毕竟刺激了我们。我曾经看到,伦敦奥运期间,有些地方出现了针对中国记者拍照问题的中文警示,不过貌似就事论事用中文警告大家没有征得同意不要拍照,更像是善意提醒。

如果白纸黑字写出 “不欢迎中国人”, 则问题很严重。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是商家素质低下,充满偏见和仇恨,这会给他们自己带来法律上的舆论上的各种麻烦。至少在美国,没多少商家敢这么做。更多的中文标记,是为了欢迎、招徕中国游客。最近我还看到,英国议会甚至在辩论如何放宽签证待遇,吸引更多中国人。

《云中往来》“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不知道我们丑陋”。那么,如今外国人已经很明确地指出了中国人的“丑陋”,这样是否有助于中国人重新认识自己?从而有助于提升作为现代公民的素质?
南桥:一个民族相对于其他民族,有特性也有共性。在基督教传统里,大家认为人人都是罪人(sinners),这个罪不是指法律意义上 的那种“罪”,而更多是我们说的那种“劣根性”和“丑陋”。世人身上都带着“罪性”,若不加以自我改进,不去约束,人人都可能表现出丑陋的言行。

我听说过一个印第安切诺基族的故事,说有个老人告诉他的孙子:“我的脑子里有两匹狼,在发生可怕的战斗。一匹狼是恶狼:它充满愤怒、嫉妒、贪婪、傲慢、自怜、内疚、怨恨,自卑,谎言、自负、自私,另外一匹狼,则是好狼,充满喜乐、和平、爱、希望、宁静、谦逊、仁慈、同情、慷慨、真理、慈悲、信仰。你自己头脑里也有这个战斗,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孙子想了想问:“爷爷,哪最后哪匹狼会胜?”老人说:“你喂的那匹。”

人人心里皆有善恶之两面,或者说丑陋和美好的两面,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喂养我们美好的一面,把我们的丑陋慢慢饿死。

《云中往来》柏杨说,“中国人到哪里都是中国人”。这里的“中国人”不是仅仅指国籍,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血统。如果说中国人的陋习,其根源是中国的文化,那么到底是中国文化本身缺陷太多还是中国文化难以适应全球化的现代社会?
南桥:不容否认,我们文化上确实存在一些偏差,这是从古以来都有的,比如把人分成君子和小人,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认为一些人素质好一些人素质差,让人以为只有那些素质差的人才去干低素质的事,高素质的人一定总是在干高素质的事,而忽略了每个人自身的复杂、可变和能动。

笼统意义上说“中国人到哪里都是中国人”没有多少意义。大家到底哪里做得不对,应该指出来,以便改进。笼统地自我矮化,虽然很多民族多多少少都有过,但很少哪个国家像我们这样,把某一个作家一时的感慨,变作一个几十年的诅咒,以至于人们做任何一件事,一想到“劣根”、“丑陋”的大多数,就噤若寒蝉。

现在一个新的毛病,是很多人在责怪国人素质差,忘了自己素质往往也好不到哪里去,忘了自己也是“国人”的一员。改良国人形象,靠的不是把别的国人骂惨,我发现骂也解决不了问题。唯一能控制的,是我们自己的言行,所以关键是我们如何像甘地说的那样,“把我们希望看到的改变行出来”(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自己去成为积极的、正面的力量,去影响周围人,哪怕是一个两个,哪怕只是自己家 ——你把自己、自己家人、自己小孩的素质管好才是本份,去说别人有什么建设性? 

教育很重要。无论是学校那种有结构的教育,还是在家庭、社区的各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教育本应着重去锻炼一个人的内功,让人能够去不断优化。在美国学教育,老师强调教育的内容常包括三项:知识、技能和态度。我觉得我们把知识摆在了第一位,把技能摆在了第二位,而态度,好一点的敬陪末座,更多情况下,被排除在教育范畴之外,这有点本末倒置。而今知识更新换代很快,而一些态度,则是陪伴我们一辈子,其实更值得下功夫,不下功夫是目光短浅。

对“态度”的教育,是我观察到的中美文化的差异之一。在美国学校里,或是社区活动中,很强调一些“态度”方面的素质培养,比如领导力(遇事勇于担当,包括在公共场所把他人丢下的垃圾清理),尊重,同情心,等等。

这一切我们过去的教育里是有的,比如辜鸿铭曾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写道:“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今日大家在上海在北京在广州的管理培训课堂上,学到“同理心”(empathy)一词,认为这一种现代员工的素质,似乎是舶来品的概念,其实“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教训,我们也是有的。教育应该让我们知道我们自己优良的传统之所在,这些优良的传统是全人类共通的。如果我们不去喂养它,它就会慢慢丧失。

《云中往来》中央文明办早在2006年就打算用3年左右时间,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然而两个3年过去了,中国人的陋习似乎改善不大。中国人真的能够依靠《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行为指南》或者《中国公民国内旅游行为公约》等等具体的指示来提升自身的素质吗?行为的方式背后是文化的支撑和影响,使用国家机器进行控制,是否能起到作用?
南桥:出境旅游时的行为,甚至说旅游时候的行为,为什么就应该区别对待?难道回国了到了上海地铁北京公交上就可以大声喧哗了?难道旅游回来了到了自己小区就可以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了?恰恰是这种出门了装孙子,回了国装大爷的双重标准坏了很多事情。对外一套,对内一套,给人看的是一套没人看的时候又是一套;给外人看的是一套,给自己人看的是一套。另外,很多人把自己家里弄得纤尘不染,却能容忍小区环境一团糟。稍微大一些的家庭里,你甚至会发现小夫妻把自己卧室装扮得像是巴黎, 客厅却乱得像巴格达,因为客厅是公共的,是爸爸妈妈婆婆公公或者其他人打理的地方(反正不是他们自己)。在自己家都能这样,你怎么能指望他在社会上更好?

关于文化的改变,政府乱插手不合适。指望用三年时间“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是缘木求鱼的事情,不可能有什么效果。政府应该尽量退出来,让教育机构、文化机构、社会机构去发挥力量。在美国,公民素质教育的担当者,包括学校、教会、童子军组织、甚至包括一些体育运动队。连跆拳道训练馆,都要挟带一些“私货”,除了跆拳之外,也不失时机教小孩一些如何对待父母家人之类的功课。应该让这些机构去发挥影响,去相互竞争,自然而然优胜劣汰。政府机构从上而下推广某种素质,往往会造成逆反,适得其反。不如利用、协助、扶持教育界,让教育界、和其他社会各界的良性力量去解决问题。

最重要的是教育机构。他们应该在课程的设置当中,把公民基本素质培养正式提上日程,让学生去探讨、学习怎样合理地对待自己、对待家人、对待社会。这是长久的功夫,却有长期的收效。这个工作不应该只是从上到下的推广,也应该包括思维的激荡,探讨到底什么是好的素质。看到他人的“低素质”,你自己应该有什么样高素质的行为,去影响他们? 

政府真要想做点什么,不要去制定什么文明规范,而是改进公共服务,比如农村的垃圾回收。这会减少很多乱扔垃圾的坏习惯。农村垃圾根本都没有回收的机制,大家一直随手乱扔,这个不能完全怪个人素质,这也是政府工作失职所致。我希望我的读者中,有人处在合适的位置,能成为一个领风气之先的创新者,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成为其他地方效仿的榜样。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