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也没看,就开始抨击旧二十四孝之迂腐残酷。其实一些故事颇为有趣。老莱子不慎摔倒,学孩子啼哭,逗乐双亲,正是所谓父母在不言老,西人称young at heart。有那么恶心么?那时候娱乐手段单一,这种亲自表演也是无奈,又不是今日,否则你可以买iPad让老莱子父母打愤怒的小鸟。老莱子淡泊名利,动辄躲起来不去当官,却为了娱乐双亲无所不用其极,正是今人崇尚的特立独行。诸君,可别因鲁迅先生反感,便跟着作呕。
当初,与其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掉,另起炉灶,不如拿出旧二十四孝让学生讨论,哪些合适?哪些不合适?今日对应品格为何?需要怎样的微调?今日如何应用?这也是很好的教育过程。别怕故事残酷 —— 它们不会比一些电视剧场景和社会新闻更残酷。还未走上社会的学生,比我们想象地要坚强得多,也理想化得多,以至于敢去面对成年人绕行的丑陋现实—— 比如一些人只孝自己父母,对娘家百般补贴,对待婆婆视若仇敌。这些现实很丑陋,但比比皆是,被那些传扬至今的生猛故事敲打一下,我看要得。
新二十四孝标准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总的来说,它比较具体,比如“定期带父母体检”、“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子女别的没学到,照着做也能让父母受益。另外,新标准注重父母的情感需要,而不仅是物质支持。在情感关怀方面,这些标准涉及到“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教父母学会上网”等。
这个指引也因其具体入微,易陷入刻板教条。有些“行动标准”是以城市生活状态为参考,忽略了养老问题更为严重、医疗保障更为欠缺的农村。比如“父母学会上网”,在农村就纯属多余。而在城市,很多父母不缺钱,给零花钱或为下策,兴许有更好的孝敬方法。比如给钱老人舍不得花,不如直接购买东西或者服务,比如订些报纸买些书。
另外,新标准多强调奉养父母,没有提到灌注在古代孝经里的“上慈下孝”概念。旧经里也能看到继母悔改,视继子为己出的情形,这就是在教慈。今日成年,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人负担不轻,长辈若不恩慈,苛求无度,也会让晚辈无所适从。也有糊涂老年,晚年不甘失落,习惯性地干预子女生活,或是在晚辈婚姻里挑拨离间,以示余威尚在,此等老人,也需要教育或引导。
因此,《纽约时报》一篇评论里说新标准“和旧标准一样脱离现实”。这不怕,能激起一些讨论,丰富孝顺的现代内涵,已属进步。但愿过段时日,能根据现实和反馈,对新旧孝经,重新评估、校正一番,则善莫大也。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