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图片来自新浪网

在网上看到富士康集团内部的一些照片,在一个台阶上,几乎两步就写一标语:“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再犯同样的错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走出实验室,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 曾经有记者问郭台铭:“你们富士康集团为什么会有这么快速的成长,你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凭借模具开发技术,还是雄厚的资金?是制造和研发设计能力,还是供应链管理?”郭台铭回答:“都不是,这些都是富士康成功的‘果’,而不是‘因’。富士康最强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文化。富士康赢在企业文化。” 2000年,郭台铭还写了文章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企业争霸,最终将归结为企业文化的竞争。

照说,这是一家有着鲜明“企业文化”的企业,管理应该比较人性化些。可是这样的企业里,为何有十几个员工跳楼?

另外一家“犯事“的宋山木公司,也是很有“企业文化”的。这个公司有基本法,十分详细完整。宋山木先生错过了他人生的呼召,他应该去全国人大去立法。可能是当初受华为《基本法》的影响,很多私企(尤其是在深圳)一个个搞“基本法”。问题是华为经验,未必可以复制。这些山寨版基本法等企业文化的文字,大多是根据“总裁”个人的“口谕”编造而来,倒是颇有个性。山木公司有《羊羔跪乳》这类“经典”文本,里面有:“前有羊羔为我师,后有总裁为我范;我辈再不思报恩,岂不愧对山木人。”结果这个企业大家发现简直是藏污纳垢。宋总裁本人目前因涉嫌强奸被拘。

自杀和强奸等重大问题的发生,当然也涉及到社会大环境方面的原因,这方面舆论讨论甚众。不过,企业主也难辞其咎。不良的企业文化与企业主行为、员工体验,都是相互关联的。

企业发展了,势必会去总结一些共同的信念、企业远景规划、目标、价值观、行为、工作语言,或者用西方企业里对于企业文化的常见定义:“我们的做事方式。”("How we do things around here.)这一切都不是什么坏事,前IBM首席执行长郭士纳曾称,他在IBM学到的东西是:文化就是一切。

那么为什么很多民企的企业文化,最终走向了邪路呢?

老板意志: 最大的问题是老板往往会成为企业文化的上限。一个民企的文化,往往就是老板的文化。老板本来是生意人,未必具有建造企业文化所需的“文化”,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去仰望星空。可是企业做大了,他突然忘了自己的根本,也在“合理化”的思维下,以为一定是有什么文化,推动了自己的成功,所以需要总结出来,让世人知道,以发扬光大。于是将自己个人阅历中的一些感悟,三条两条提炼出来,不断放大,变成企业文化。这也是作洗脑用,要员工去信,便于管理。还有民企老板做生意做得好好的,不服气,文化也要通吃,于是要出诗集文集下发,看得员工痛不欲生。在中国做个企业主,至少在自己的小天地内呼风唤雨,跟一土皇帝无异,他要总结一套自己的“主体思想”来,员工也只能表面上去接受。很多退伍军人的做的企业,把企业变得军事化,销售队伍都成了“野战军”。教师做出来的企业,恨不得把学校的一套照搬过来。为什么就不肯学着像一企业家一样做企业呢?

根基浅薄:另外一个问题与上面的问题相关,亦即企业文化根基太浅。一个人的才智终归有限,如果文化是一个人整出来的,风险会很大,因为这等于是放弃活水不用去用死水。企业主做生意擅长,其它的东西未必就擅长。有时候一闯 进文化里,就是带着毒素进来,到哪里哪里寸草 不生,只剩那些空洞的口号在那里,劣币驱逐着良币。大家本来或许都挺有文化的,经过他企业文化这么一整,全没文化了。企业老板自己安分守己一点反倒好:退一步,谦卑一点,不把自己的意志当成企业的意志,承认个人的不足,反有利于企业的文化氛围。现在我们用“儒商”一词,纯属修辞上的通货膨胀,但凡读过点书的都被人称作儒商。真正意义上的儒商,扎根于儒家的优良传统,比如徽商,很多是颇有文化根底,重视文化,喜兴资办学,“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在商业行为上,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而在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和新教伦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大家是把生意的道理,建立在一个维系几千年的犹太-基督教文化里,所以树大根深,枝繁叶茂。

文化“内向第三个问题是文化太“内向”了。很多企业做文化属”螺丝壳里做道场“,热衷于内部的,具有各自特色的流程和行为规范,也不管外面昏天黑地。宋山木的公司里有种种礼仪,如“贵宾礼仪”、“中餐礼仪”、“行走礼仪“,样样都有详细规定,问题是这些很多都是他内部礼仪。郭台铭的公司在封闭的体系内,也是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的。问题是而今的人,还有多少是以单位为家的“组织人”?人是社会动物,他有社会需要,他有家人朋友,他不完全是你工厂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不是你效率改进图表中的一个环节。我觉得现在好多企业太刻薄,在上海和江苏一代,台商名声很不好,恨不得将一个人当两个人使,发半个人的工资。加班加班再加班,害得员工成了打工机器,没有了生活,说“血汗工厂”,也真不是刻意妖魔化。为什么不把眼界打开一点,看看员工的“社会人”、“家庭人”的一面呢?另外一种外向,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当中需要对外开放,博采众长。进入高校工作之前,我在民营企业和外企都做过,一个深切感受是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很多时候基本上是自己关起门在自以为是地瞎整。为什么不打开视野,跟别人去切磋切磋,甚至找个外面的人来换下思维呢?当然,外来的和尚念经管不管用是个问题,但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出现问题的可能更大一些。

一个企业,健康的企业文化一定是要有的。问题是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简直是走火入魔,成了企业领导自我膨胀的“主体思想”,而非真正的文化。真正做得好的文化,一定是融入到待人接物里了,春风化雨,而不只是写在台阶上让人压抑。

民企在中国发展大不易,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十分重要,这些企业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也在参与社会的改造,衷心希望它们能够健康发展,少在”企业文化“里头,造个瓶颈出来,将自己困住。

东方早报2010年5月31日稿,用稿时有所删减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