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前言:
这几年写过好多次专栏,自己没多少变化,编辑们却如流水的兵。男编辑升职的升职,出国的出国。约稿的女编辑,则大部分离职或请假回去生孩子了(总之我比送子观音灵),所以很多专栏写着写着就停了。无妨,接着写。最近我又在《南方都市报》副刊版开了一个专栏,叫”微观美国“。而今全球一体,来往频繁,理解别的国和文化,已成公民必要的一项功课。关于文化的抽象道理和国家的宏大叙述,多见仁见智,且读过就忘。我争取多说些故事 —— 一两故事,胜过一吨道理。这是第一篇。
* * *


第一周的小小狂欢,有利于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我们这种学校师生比例很小,基本上小班上课,很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个人接触”(personal touch). 新学期这种开场的办法,也让老师多了些 人情味。
总的来说,美国师生之间关系,该严时严(比如查出作弊的时候)。但平时关系比较放松。学生称老师,尤其是在研究生阶段,直呼其名。我到美国前,跟我老师Phil Doughty发信,称他Doughty 博士,他让我叫他Phil. 我说中国人讲个师道尊严,对老师敬重,甚至将其视同偶像。他回信说:“把老师当偶像崇拜不行。当然,你要是在教室的四个角落里点蜡烛,我们也没有办法。”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