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发了一文给一杂志编辑,该编辑看后,说看完后“几分钟之内”就作出了录用决定,虽然此文要放在12月才用。在国内,这种情况我遇到多次。我常给报纸写稿,报纸时效性强,所以很多时候,写完去睡,文章的Word文件还没关,次日就看到被采用,并在网上转得到处是了。 美国这种杂志时效性不强,英文也不是我的母语,能这么快决定我很高兴。一般是有个审稿周期的。
我是一个写稿佬。多年来发了很多文章,也被毙了不少。原因五花八门,有时候是我写得不好,有时候我发错了编辑,有一次我把我简历当成 文章发了出去,有时候是我话题不合时宜,比如写朝鲜的一书评,几次被编辑采用,又被主编拿下,理由是“金正日刚刚来访,话题敏感。”但我坚持不懈,最后文章终于发了,然后金正日驾崩了。
很多人一生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永远没有进步。他受不起打击,一说他的产品,甚至是他买的东西,他整个人就紧张起来,马上在自己的周围套上一个无形的金钟罩,把自己关在里面。这样一来,说别的什么他都听不进去。码字的人也应该一样。坏写手写不出好文章来,但是好写手会失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不大相信冯唐评论韩寒时说的什么”金线“。我从不捧韩寒,但冯的说法是唬人的东西,是让一些胆小的人,跟着去附和的。你说你不知道这金线是什么吧,那是你水平问题。就这逻辑,皇帝的新装里那两个骗子的逻辑。
文章好坏是有的,这要看你想借此作达到什么目的,你在这个方向上做到了几成。你不能用他人不希望达成的目的,去评论他。不要说我们这些写稿佬的应景文字,就是一些传世之作,开始也是见仁见智的,塞缪尔·约翰逊够传世了吧,他曾收到这样的退稿信:你的作品既新颖又出彩,但是新颖的地方不出彩,出彩的地方不新颖。福克纳的作品如今可以说又新颖又出彩,但这是他曾收到的一封信:我的老天啦,这玩意我怎么发!
一些文学作品后来热门,或是经典化,除了作品本身的出色外,也不乏人为的甚至偶然的因素。比如赛珍珠,获得诺贝尔奖后,一直不被美国文学评论界看重,教科书里有时候提都不提她。这几年突然又热了起来。在美国,据说是宾大教授彼得·康自己领养了亚裔孩子,开始和赛珍珠创办的领养机构接触,意外地产生了兴趣。假如他是去非洲领养了孩子呢?又不知他会让哪个非洲作家大热了。
这扯得有点远了,不过谁在乎,这是我的博客。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