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日在看《前台》一书。这是《纽约客》前台小姐Janet Groth所著的一本回忆录。Groth在《纽约客》前台做了二十一年 。她自己也为自己能做这么久感到奇怪,有时候觉得需要解释,但并没有因此怀疑人生,其他人也没有视她为异类,同事跟她熟了,习惯了,甚至变着理由不让她升职离职。我们学校里各系的秘书,多为老年人,做了一辈子。她们细心、敬业,很多老师离了她们,会乱得一塌糊涂。她们自己对于职业也比较满足。她们的职业发展路径(career path), 起点就是终点,这未必就是坏事。比如Janet Groth 在前台职位上,见证了《纽约客》的人来人往,她自己多次国外旅行,慢慢熬下博士学位,还攒下了一部回忆录。


       在中国做了21年的前台小姐恐怕难找。很多职业被视为跳板职业,比如前台、秘书,等等。通常情况下,体制内的职业途径,起点五花八门,终点却比较一致。我举几个例子:
 
       编外职员-公务员 -当官;
       职员 - 领导秘书 - 当官;
       企业家 - 政协委员 - 当官;
       讲师 - 副教授 - 教授 - 当官;
       ...
 
       简直是百川归海。中国的官员选拔,除了考公务员之外,基本上是就近提拔,所以才把诸多领导身边人(如秘书)提拔了上来,但这未必是他们本应有的职业路径。
 
       中国外交部很多官员是外事翻译出身,他们服务的领导原来也是翻译出身,近亲繁殖,一代不如一代。翻译工作者发展的路径,应该引领更从业者成为文化研究者、 学者,实际上有不少外交部翻译就近转行,做了外交官。在一个官本位的国家,他们当然乐意有这样的”发展“,但于国于民,这种转变多有不利。最近我在饶毅教授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的一段话,觉得很有道理:“我国的外交低于我们的国力,中国人的国际形象也低于我们的实际。...我国如何处理台湾是内部事情,与美国无关。历史早已远离美国人调停国共合作时代,可外交部好像似乎以为现在更接近1947年。连常人都能想到的事情,外交部都不能做到,有时疑问外交部是否翻译出身者太多,不在做外交,还在做翻译。"

要知道,职业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气质和思维。我有一个老乡,原为检察官,见惯了各种罪犯,其气质庄重,让人望而生畏。有一日,在街上被小偷抢了包,她 追了上去,小偷被她吓坏了,把包乖乖还给她。《音乐之声》里的父亲Baron von Trapp,海军军官出身,在家带孩子就跟训练海军士兵一样。职业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惯性和处事为人方式。当秘书出身的人去做领导,恐怕也会沿袭做秘书时候的习惯,凡事喜欢去讨更上一级领导的欢心,哪里知道如何去从政。
 
       翻译工作也是一样。译者需要尊重原文,个人发挥太多是个忌讳。因此,大批量翻译去从事外交工作,除非蓄意去走出舒适区,如被旧习惯挟裹,则不敢越雷池半步。外交无小事,可也不能以为外交就全是小事,容不得突破和发挥。翻译出身的人,容易重视文字,轻视现实,擅长抗议、严正抗议、强烈抗议,虚头八脑,始终在文字里打转,不重视实质利益的争取。好一帮家伙,把外交做得连1947年的水平还不到,把中国护照做成全世界几乎最垃圾的护照,真是愧对外交饭碗,也给翻译行业丢人。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宅去译书。做这种名不副实的外交官,还不如做一个实实在在的翻译。从翻译到翻译,看似没有流动,是一死胡同工作(dead end job).  不过卖房的时候,我看“死胡同”有时候有个漂亮的名字,叫Cul-de-sac, 这也是卖点,因为它远离尘嚣,环境幽静而安全,可锻炼可玩耍,倒让职业发展曲径通幽,其间自有妙趣。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