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财新记者赵何娟写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最佳辩手》。文中描述的辩手,到美国后,仍是铁嘴铜牙,因为一件小事,得理不饶人,非要辩得对方无话可说。论道理,她是胜了,但是论人情,她输了—— 全公司的人都觉得她“不可理喻”。这位前最佳辩手追忆当年的辩论时说:“辩论赛让人丧失了倾听与理解的能力,不仅是那些非此即彼的弱智辩题设置的问题,还有现实中,你会发现任何辩论讨论在这种思维训练后的进行,都最终会成为口水,将人带入深渊。”她奉劝微博上大家不要做无谓的辩论。
这位辩手因为这种争辩习惯吃了不少亏,这都是辩论惹的祸。她的现身说法,或许也能教育一些人。很多时候,尤其是到了国外,我们有时候抓住一件小事,与人“据理力争”,把对方辩得“哑口无言”。对方没准觉得这人有病,懒得理睬。有时候对方的某些说法,会触动某些人辩论的神经。但我们不是狮城国际大专辩论赛的选手,自己口头上得胜,未必代表背后几千年文化和国家的胜利。这样自我想象的代表,国家往往不领情,对方通常也不买帐。
生活中,非要把对方辩得体无完肤哑口无言,有时候只是不近人情罢了。我上大学的那几年,正是大学生辩论赛最鼎盛的时期,姜丰、季翔、严嘉、蒋昌建,比现在的刘翔姚明还出名。周围辩论盛行,除了各种辩论之外,还有宿舍中哪种充满火药味的唇枪舌剑。
当然,辩论让人看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角度去看,这对于批判思维有些帮助。如辩论能启发思维,让人看到本来潜藏着的各种假设,它就有其价值。
不过,为了口舌输赢,不顾真理真相,这也是可悲的事。在“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类笼统的话题上,道理能否越辩越明我深表怀疑。道理依附于语言。而语言如流沙,一直变化,实在靠不住,一如我们的思维。还有,抽象的辩论,让人争高低输赢,最终反目成仇,也非好事。我爱得胜,但是如果对方比我说得还有道理,这样的失败也是收获。世界上有比口才辩才重要得多的东西,比如真相,比如关系。雄辩不会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不信看看希特勒。
也不是所有的辩论都是无益的,能影响决策的辩论一定是需要的,比如禁枪、死刑等话题。辩论几乎就是立法机构的常规工作。一个议题,与其不辩论就匆匆下结论,还不如一番辩论之后悬而未决。但是一些没有具体情境也没有现实紧迫性的空谈话题,还是不辩为好。人生苦短,人要选择打值得一打的美好仗。别的东西,他人自以为赢了,就随他去自鸣得意。你没有在无聊的事情上浪费时间,这就是你的胜利。
对方辩友你说呢?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