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韩寒论民主和革命的两篇文章引发了不少讨论,有人称,不管他说得有无道理,借助他的影响,把“民主”、“革命”这种话题,引到普通老百姓这里,就是进步。这是言论乏力时的一种搪塞,这一点姑且不论。把话题引到这里就是进步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打个岔:

奈保尔的《河湾》一书中讲到非洲某国新的政治领袖上台之后,开办了新学堂,学堂里的外国老师因达尔在教书之余,和学校的青年讨论非洲的前途,一次激烈的交锋后,因达尔和自己的朋友说过这么一番话:

“你在这里应该万分小心。今天晚上他们有些难缠,但是真正的难题他们还没有问。你想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非洲人是不是农民’?这个问题挺没有意思的,但是大家在这个问题上能吵得不可开交。随你怎么回答都不好收场。你现在知道为什么需要我们这样的组织了吧?我们必须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去考虑真正的问题,而不拘泥于政治和原则。否则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这些年轻人还会把我们的世界搅得一团混乱。”

这段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至今难忘。有些话题过于宽泛,你在上面纠缠过久,其实没有多少意义。是不是说全民都在讨论“民主”和“革命”这么大的话题,那么就一定是进步了呢?你把老百姓掀动起来,纷纷去讨论这些概念,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正面的结果。曾几何时,大家全民谈政治,结果怎么样?

胡适先生建议大家多讨论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颇有道理,虽然关于问题的探讨,和关于主义的探讨,有时候并不一定那么泾渭分明,或许可以经由问题讨论的集腋成裘,最终到达一个引爆点,跑到主义上来。大部分主义或党派见识,都属人为,是鼓鼓的包裹,里面塞满了很多的问题。但这种变化通常是一单行道,如果反过来,关于主义,关于是“革命”还是“改良”的空谈,却很难会解决实质问题。再说了,在韩文后,我看到的讨论,多半也不过是“沙发”、“天啦,居然第一页”、“韩寒我顶你”,这样的讨论能结出什么果实来,我看比较玄乎。居然有人说我写文章表达异议是为了博眼球,天啦,这样的一群受众,我要他们的眼球做什么?

小学的时候我们写作文,写人生写理想,题目海了去了,可是越往上读,我们发现,老师给我们限定的题目就越窄。比如研究课上,老师会要求写研究报告的时候,要具体到是什么研究背景(比如你提到的这个问题属于中学还是小学,属于哪个州),因为背景不一样,结论的可靠性就不一样。他们还会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开展调研;如果是实验,你怎么取样?这样的取样有无偏差...如果这一切不交待清楚,你得出的结论,可推广性就会受到质疑,甚至可以说你这只是一个个案,那么这种研究的作用就值得打问号。所以学问总是越来越窄,但是理论上说,你越窄、越具体,就对某个领域的发展越有用。读书的作用,不仅是学习一些知识,让我们可以去旁征博引,也是要让我们掌握这么一套方法,把大概念具体化,不会凭空抛出一些非常粗线条的结论来。

因此,我懒得去一一回应我上篇博文“谈《谈革命》”后的回复了,关于这个话题没有必要再去说什么。世上有更有价值的话题去讨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思维激荡,更有可能产生改变,让某些人的人生有所不同。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