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这几天学校要招一个教授,应聘者是一中国人,我被招聘委员会请去询问有关情况。讨论中间,大家就说到了语言问题,大家看对方的简历和来信,说能看出不是美国人写的,但是不影响交流。大家更感兴趣的是对方雄厚的学术实力。但是招聘委员会的几个老师又说,学生是会抱怨的。“可是,”一个老师说,“学生什么时侯不抱怨呢?”
几年前的另外一篇文章中(你讲英文有口音吗?),我举过另外一个例子,说我们商学院一个中国朋友应聘,学院害怕老师的口音问题,引起学生的投诉,所以最后没有要这个应聘者,很是可惜。这是一个相反的例子。这是为什么?
世界好多事情,硬是要总结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是很难的,所以不要轻信“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这类说法。一件事情成不成,中间有很多决定因素。比如那个拒绝带口音的例子之中,除了那人的口音可能影响了交流这一可能性之外,我确切知道的一个情况是,该商学院有一个韩国教授,其口音和教学,学生都有意见,该商学院心有余悸,不敢再度冒险。
而现在这学校,不要说外国教职员,黑人都很少。出于多样性的考虑,学校不会过多讲究口音问题,更为看重个人的学术背景。再者,相对来说,大家更为看重的是表述是否清晰,沟通有无障碍,而不是你是否操一口标准的某某式英文。当然,如果招的是一个英文教授,则需另当别论。
再者,也没有人知道标准的美语到底是什么。中国人学英语上花费的精力可以说并不少,可是大部分人说起来还是费劲。我想还是跟一些教学上的误导有关,太求全责备,所以很多人一直在原地转圈。学以致用,目标明确,才能迅速长进。我们学校的圣经学院招来了一个教新约圣经的教授,前几日我们一个领导介绍他过来和我认识,说我们俩都是翻译。不过他这翻译和我可不一样,听说他懂很多门语言。我于是追问他到底懂多少?他说没认真数过。后来我听另外一个同事说,他会25门语言。好好的学这么多语言干嘛?原来他学了很多生僻的语言,是要把圣经翻译成这些语言。人们也常说中文难学,但是很多传教士学得很好,为什么?因为其使命感强烈,动力很大,目标和方法都非常明确,他们知道学了语言要干什么,要怎么去用。没有人指望你把这语言说得多么的地道。地道与“标准”,是要靠以后慢慢逐步来完善的,再说也不是最为重要。
前几天刚去了一趟纽约,和阔别已久的几位大学同学聚会。我们一位同学在联合国当翻译,他的口语十七年前就是一传奇,在英语角学生不围着老外围着听他讲话。我看他没有刻意去磨练自己的所谓“美国口音”,但是他表述得准确到位,流畅自然。临走之前,我们一起去海边散步,在停车场门口,一个看停车场的老兄跟他解释海滩开放的规定。我问同学这人说的是哪国的英文?他说在纽约这地方,谁在乎你是哪国的口音? 难道不是吗?不要说纽约加州这种大熔炉,就在我们这种小地方,也从来没有人抱怨过我的口音。谁在乎?除非说影响了交流。
同学的妈妈更牛。她英文一字不识,只是跟着儿子媳妇孙子孙女后面零零星星听了几个单词。有一天,到了放学的时候,由于接孩子接迟了,学校不知道孩子们的爷爷已经在路上,于是打电话过来催。同学的妈妈拿起电话大声说:Grandpa, go, school. Okay?
对方一听,说:Okay。
她于是也说:Okay!
于是事情就这么搞清楚了。
听罢这个故事,我们这几个英语专业的同学不由肃然起敬。我在想,怪不得人家儿子能考到联合国当翻译,原来家里有祖传秘方啊!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