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前不久写了一文,反驳美国家长“推”娃一说,认为这不过是海外华人自嗨。有读者跟我说美国上流社会也是推的。确实,美国家长也有花钱作弊送孩子上名校的人,最近还闹出行贿作弊的爆炸新闻来。但这些都是明星和富翁出于虚荣闹出的丑闻。全世界的豪门家家相似,普通家庭则家家不同。像我们说的焦虑成疾、四处抢跑的疯狂局面,还没见过。普通中产人家,不但不“推”娃,将其一脚踹出去、督促其自力更生的倒屡见不鲜。
 
最近遇到儿子同学埃里克的爸爸,我问最近怎么看不到埃里克(化名)。爸爸说,埃里克去一家墨西哥餐馆打工去了。在中式父母看来,年纪轻轻应该是学习的时候。美国高中开始有成绩的排名,但是出于《家庭教育权利和隐私法》(The Family Educational Rights and Privacy Act,简称FERPA)的规定,学校不公布,理论上相互不知道,实际上小孩之间相互交流,也还有一些压力的。据埃里克自己透露,他学习也不差,在一个几百人的年级排前10%。为什么不再“推”一把,让其进入前五前三?夫妻二人都上班工作,不差儿子周末打工的小钱。还有,去打工为什么不去办公室做实习?而去餐馆?而今年轻一代,以后大部人一辈子都在办公室,而在餐馆密集接触三教九流,可能就这么一次机会。一个白人小孩,在墨西哥餐馆打工,来客五湖四海,包括附近几家宾馆的客人。多元化接触助其文化破蚕,有助于他们成长。
 
眼下正是美国大学招生、录取的季节。我们还有一个朋友家的小孩,申请了两所德克萨斯大学,都录取了,很高兴,可惜想去的学校没给奖学金,虽是州立大学,但学费食宿费加一起,每年也要掏两万块。这位朋友让小孩自己赚、自己贷、自己还。小孩现在在一健身房打工,给自己挣学费。那位老爸临近退休,要给自己攒钱。我们是油罐盐罐刮干,讨饭也要送孩子上好大学,与其反差颇大。
 
在德州,我看到的不止一次这种例子。去年我们这边一所高中排名第一的学生,被哈佛录取,结果这娃上了德州一所公立大学,甚至不是其中最出名的得克萨斯奥斯汀分校。我打听这是咋回事,是不是家里供不起?知道情况的人说不是,他们家很有钱。父母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就拿不到多少奖学金助学金,得自己掏腰包。很多德州人因此就去上了本州学校,以州内学费节省开支。
 
这些做法,究竟是什么原因?是美国父母自私吗?曾经有个在中国生活过多年的心理学系教授告诉过我,美国人在认识上的一个很大的不同,是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他们觉得孩子有独立的生存,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做父母的能欣赏他们的成就,但也能接受他们的失败。父母把自己先管好,生活有目标有方向,爱学习好长进,不空虚无聊,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教育。日后自己老了,也不把自己当成子女的附属品。
 
这位教授回忆,当时他在中国住公寓,有时候听到上下楼父母吼孩子做作业。有时候看到爸爸回家,在楼下抽烟,不上楼。他问咋回事,对方说妈妈在楼上吼娃做作业弹钢琴,他不认同,上去又是吵。国人为了孩子,不惜毁掉夫妻关系 —— 这个严重的问题却很少有人去说。事实上很多时候教育问题,最大的问题不是别的,而是夫妻观念不一。是人就观念不一,观念不一也不能放弃协调的努力。否则的话,甩开一方,遇事单干,会对家庭氛围造成更大破坏。
 
另外,一些普通家庭不去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也有方法论上长线考虑的因素。例如有美国家庭对孩子有所投资,分担上学费用,但在此过程当中,教育孩子正确地投资、规划自己的人生。我们学校不少教授,就让孩子上自己的学校,享受教工子弟的免学费待遇。这些孩子本可上“排名”更高的学校。但几年过去才发现,这么做倒颇明智: 一些大学校得到的个人关注少一些,或是过于强调研究,轻视基础教育。孩子在我们这种教学型的学校读本科,反而获得很好的本科教育。家庭可以把省下来的钱,让孩子读研究生、医学院、法学院。这种教育思路,是放长线钓大鱼,值得借鉴。人之一生,很多事情本来就不可一蹴而就。不然的话,四年结束,家庭经济已经是强弩之末,即便愿意去“供”也供不起了。搞不好孩子就此梦想破灭。
 
过去我们常听说的美国人十八岁后自己管自己的情形,真是大量存在。从老人身上啃出第一桶金的人倒是例外而非常规。有的话,一般也尽可能藏着不让人知道。人生的规划,包括理财,也是一门课。如今,00后们陆续成年。这个被称为Z世代的一群人,和前的人有些大不一样。比如他们成长于数字时代,交往方式和前人不同。如何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是而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在美国,很多人在谈“成人”(adulting)的问题。家长担心年轻一代“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是美式的教育焦虑。今年南卡罗莱纳、缅因州、德克萨斯州等多个美国地方议会立法,要求高中增加个人财务(Personal Finance)的必修课(见下图)。怪了,不立法加强数理化和阅读,反而要高中生学习理财。上大学拼的已经不只是拼家长财力了。更多是拼观念,拼理财教育,拼子女独立闯荡的能力了。不少中国家庭则是穷家富养,一路包办,不让孩子有机会去学独立处事的责任,也剥夺了下一代通过自身努力一路闯关的机会,和闯关成功带来的深层愉悦。
 
 
 
在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困境时,我想这些家长大概不会袖手旁观。只是平时有钱不直接给孩子。我们是要死要活去供,搞不好还养出白眼狼。白白得来的东西,谁会珍惜?这些家长将娃一脚踹出门的做法,看似无情实有情,实际上是帮助他们的成长。对小孩来说,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小鹰学飞翔的时候,免不了三番五次摔倒。可是若不这么做,日后如何搏击长空?
 
相关文章: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