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年二月份克里斯托弗·雷伊(Christopher Wray)在国会听证时,指出中国高校留学生大量存在间谍。六月份,国土安全部接受国会质询时透露,将收紧部分专业研究生的签证审批,敏感专业签证缩短到一年,下次续签还需要重新审核,这基本上回到了本世纪初那种来美签证难的局面。从解约孔子学院,审查学者,再到严查学生签证,美国教育界对中国从张开双手欢迎,转向横眉冷对,美国教育界出现了中国寒潮,其原因是什么?对于教育合作和中国学生学者有什么影响?中国留学生又该如何面对?
 
乍暖复寒:寒潮的形成
 
2016年之前,全球化是主流,人们普遍相信融合和交流。前几任美国政府对中国比较友好,两国交流频繁,相互签证也大幅度放宽,留学生和旅游签证,从我们出国时的半年签,变成一年签,最后在奥巴马任内十年签。此间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案例也不少,比如昆山的杜克大学,上海的纽约大学等。同时,中国来美留学生的人也逐年增加,今年总人数多达35万,为外国留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部分高校中国面孔比比皆是。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University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校长曾开玩笑,他所在学校简称UMBC,也被念成U must be Chinese! 在这种大放水的环境下,来美国的签证几乎很少被拒。国内家长甚至考虑送孩子来美国读初中高中,而不止是研究生了。这种宽松环境,让双方人员都放松了警惕,产生了世界大同的幻象。
 
与此同时,中国对外发展日渐张扬。中国高调扩大对外宣传和交流。现在每年春节、国庆,美国主要城市都有庆祝活动。孔子学院从2004年开始,在美国遍地开花,中国学者两地走动。除此之外,中国政府大规模在海外招聘人才,吸引了不少华人学者和专家。一时间成为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成为华人学术圈内的很值得自豪的事。美国社会各界对于中国学生学者始终还是存有戒心,只是出于政治正确方面的顾忌,没有说出来而已。关系趋冷,一个原因是过去双方走得近,关系热,问题和猜疑没有解决,而今有人点火,则集中爆发。出现波折,关系趋冷,不妨理解为过热关系的回调,不一定全都是当下政治所致,这种寒潮首先有一定的民意基础。
 
不过也不容否认,英国脱欧、川普上台之后,全球化让位于本国优先主义,世界进入了后全球化时代。美国优先政策和中美贸易争端,捅破了窗户纸,让双方感觉已经不是朋友,顶多是“朋友兼敌手”(frenemy),甚至直接是对手。这种大环境导致美国各个层面都在对中国转向,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高校往往是高精尖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事关产业发展。即便在美国国内,对于高校和产业界暧昧关系的指责也一直没有停歇。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大学公司化》(University Inc., Jennifer Washburn著),痛陈高校和产业界零距离造成的腐败。如今再加上中国元素,涉及到国家竞争力,和中国制造联系在一起,冲突只会更多。
 
众矢之的下的教育合作
 
目前政策转向对教育界最大的影响,一是中美教育合作受到牵连。美国中国教育机构海外收购可能会受阻,总统可以出于国家利益考虑直接否决。教育机构本身关系错综复杂,学校教工、校董甚至校友都可能干预合作。最近北京一家教育公司凯文教育科技公司,要收购新泽西的威斯敏斯特合唱学院(Westmininster Choir College), 就受到了各方阻挠和质疑。威斯敏斯特合唱学院的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调查了凯文的背景,发觉其前身为江苏中泰桥梁钢构股份有限公司,不久前才转身为凯文教育,实际控制方为海淀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性质和政府背景均让美方紧张。校友索性将交易提交给纽约州联邦法庭让其决定合作的未来。如果不是当下的寒潮,本来美国有大批量濒临倒闭的小而美私立高校可以抄底并购。
 
另外一个影响,是各地孔子学院要不要续约,还能不能在北美扩张。孔子学院在美国的扩张,引起了很多美国学术界的反感。2013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关掉了孔子学院,2014年芝加哥大学100多位教授联名上书,要求学校关闭孔子学院。2018年,在来自德州民主党众议员亨利·库勒(Henry Cuellar)和共和党众议员迈克·麦考(Michael McCaul)建议之下,德州农工关闭了它两个校区的两个孔子学院。
 
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学院也颇为冤枉:它开设的是一些中文语言文化课程而已,这些课程借助高校平台,面对整个社区开放。它们的意识形态影响能力是有限的。孔子学院的管理者,尚不知有几个完整地看过《论语》。不少外派院长系外语专业出身的,对爱伦坡、爱默生的熟悉程度,可能多过孔子和庄子。
 
通常情况下,美国学术界偏左,对川普政策反对的多。不巧的是,在孔子学院问题上,美国从政府到学术界,却空前一致地表示反对。孔子学院是如何得罪了美国学术界?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是非常严谨的。在学校层面,新院系的成立,新项目的设置,通常要经过区域性认证机构的审查,比如我们德州的学校、院系设置需经过负责南方地区的认证机构SACS认证。与此同时,商学院有AACSB认证,工程和技术学院有ABET认证,教师学院有NCATE认证,各种繁文缛节烦不胜烦。而孔子学院的课程却不受这种限制,真要认证恐怕也找不到专业人士。
 
在管理上,美国高校其他教育机构是接受教师议会、院系这种管治结构。孔子学院则貌似中国教育飞地。孔院通常有美方院长和中方院长双头管理,中方院长听命于中国的汉办。这种一校两制的结构,让美国高校教师疑窦丛生。美国开设孔子学院的城市多半华人社区发达,他们开设中文学校,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中文。理想状况下,应该就地取材寻找师资和管理,这样既节省开支,也增加了项目的可延续性。可是目前教师聘任来自国内,是短期派驻,选派过程美国人知之甚少,并非全球招聘、张榜公布,这也增加了派驻老师是被洗脑,是来从事文化渗透的怀疑。
 
在国内,乡下学校在撤并,孩子们克服种种困难去上学,城镇学校人满为患,资源不足,人们也纷纷质疑:为什么花钱去办孔子学院这种机构?外国人想学汉语,应该是他们自己解决的事情。花钱请人学汉语,举办春节晚会,请人去国内游学,反而像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说明汉办的策略大有问题。总而言之,孔子学院有各种逻辑上不合理,操作上低效率的地方。
 
华人学者的学术大撒把
 
如果中美冲突继续,学者可能受影响比较大,有可能迎来新一轮学术大撒把。当年像杨振宁们留在美国,钱学森、巫宁坤回到国内的情形,有可能重演。六月份,参议院一个委员会专门针对“千人计划”做了一个听证,题为“千人计划:中国对美国学术界的渗透和利用”(“A Thousand Talents: China’s Campaign toInfiltrate and Exploit U.S. Academia.”)千人计划之类聘任,导致华人学者身在曹营心在汉,在美国拿全职工资,但是又接受国内诸如“千人计划”之类聘任。这些学者不乏在中美激烈竞争的高科技、生物、医疗等领域的专家。其归属感的模棱两可,让现任美国政府最为反感。最近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S.Collins)写信给大约10000个NIH资助的机构要求披露支持和资金来源。一些大学内部也开始在调查。事实上,过去很多美国用人单位也有员工信息披露的要求,以规避利益冲突的风险,目前执行更严而已。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主任工程师郑小清、密歇根州大自动化机器人专家席宁、美国维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张以恒、美国气象专家王春等。
 
脚踩两只船,两边讨好的做法,在中国国内也被人侧目。这是国人反感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典型。两国关系和好的时候,他们会比较风光,千人计划名单是光荣榜,让人艳羡,但如今中美关系趋冷,竞争大于合作,候鸟式学者处境尴尬,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的名单反而成了黑名单,成了烫手山芋。继续两边拿高薪可能已经困难了,要不就斩断国内关系,安心美国事业。要不“放弃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像哈佛大学教授谢晓亮那样,他从2018年7月1日起,全职回归北大,任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但需要注意的是,离开美国后再回去不一定有那么容易了,饶毅教授想回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参加朋友追悼会、看望女儿,都被拒签。
 
留学生被脸谱化
 
国家之间的冲突,买单的常常是无辜百姓。中美的冲突,误伤了很多出来留学的学生,这是非常遗憾的。美国媒体,尤其是《美国高等教育参考》(Inside Higher Ed),经常有文章宣传中国威胁,有些扩大化了,甚至可能将中国学生重新脸谱化。曾有文章称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发表和美国教授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关于西藏、台湾归属上。不少教授世面见得不多,对中国学生缺乏更进一步认知,内心深处存在歧视和偏见,一旦观点和他们不一样,就觉得可能是间谍,可能是被政府洗脑,这也有点莫名其妙。
 
彭斯演讲还提到华人学生学者联谊会,怀疑其政治动机。大部分CSSA也不过是中秋节、春节举办一些弘扬中国文化的宴会,对美国社会并无伤害,事实上增加了美国校园的多元化。在一些华人学生比较多的高校,可能他们的这些活动比较招摇,让人戒备。可是在小一点的学校,和华人比较少的地方,老师和学生对中国和中国人了解很少,这些活动真正是国家多元化的一个部分。把矛头笼统地指向他们是不合理也不明智的。
 
中美冲突的背景下,签证等问题上会有反复和迂回。川普的顾问斯蒂芬· 米勒(Stephen Miller)曾经建议全部废除中国留学生签证,但这种极端做法的可能性不大。言论自由,让不同观点有同台竞争的机会,学术界人士不会人云亦云。若有人对于学生持有怀疑,会有其他人反对这种怀疑。美国政界对华人留学生的问题也有不同声音,比如也有不少政客对于留学生问题持开明态度。例如赵美心(Judy Chu)众议员,就反对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方式对待华人华裔学生。即便日后再有人提出全面禁止的提议,哪怕实施,也不会坚持太久,就像中美南美非法移民的父母和孩子分离政策那样。全面禁止来自某一个国家的留学生,也会让美国很多科技领域的发展受到巨大影响,不符合美国自身的利益。
 
如何在寒潮下自保
 
虽然中美关系出现波折,正经出来留学、访学的人,只要行得正,遵纪守法,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不过也不需要等到问题找上门来时,才如梦初醒,我给出来寻求教育梦的人提几点建议:
 
1. 最好的政策是诚实。不做任何违法乱纪的事,包括非法打工、考试作弊等。在属于“硬伤”的问题上,很少有人能帮助你。另外,这么做本身是错的,学到自己脑子里的东西,没有人可以拿去,不要投机取巧,拿爸妈的钱开玩笑,最终弄巧成拙。
 
2. 认识到中美法律标准的不同,比如很多中文网络上的传来传去的半色情图片,包括微信上的光屁股小孩的动画,在美国如果下载、和传播是重罪,哪怕在国内网络上被人看成是小事一桩。休斯顿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前教授谢克平,就因硬盘上有儿童色情图片被指控。他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收藏起来的,真相我们并不清楚,但是有人猜测,不排除下载了国内某软件,或是保存某网站,把一些图片给不小心保存了下来了。
 
3. 如果申请来美国留学,若是人工智能、航天等敏感领域,要预备着自己的签证可能会被审查且耽搁。非敏感专业可能问题不会太大。不过敏感专业又可能是社会未来所在,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这中间需要合理平衡不同考虑。不得已可选择欧洲、澳洲等其他地方。
 
4. 与人交流,包括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不要总是用那种大专辩论会口吻,咄咄逼人,非要用质问语气,把“对方辩友”辩得“哑口无言”,让人敬而远之。这不一定是辩论水平低,要知道美国高中有很多人专门学过辩论,不一定是辩不过你,而是感觉大家没有对话基础,交流仿佛鸡同鸭讲,没有意义。真正好的交流是对话,而不是辩论,尤其不是辩论比赛的那种辩论。想说服一个人,更重要的是让人首先在乎你这个人,而不是首先就去树敌。
 
5. 我仍然鼓励年轻人多出来读书,到另外一个国家留学,不只是学习一门学问,也不只是留一条后路,而是给自己开拓一个视野,思维上一个台阶,人生多一个境界。政治上的起起伏伏都会过去,但是这种经历,一旦获得,没有人可以夺去。
 
多谢支持原创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