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1年5月5日

“只想把‘9·11’的记忆擦去”

  本·拉丹被毙带动“9·11”图书热卖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作者麦凯恩接受早报专访

     1974年双子大厦落成,菲利普·珀蒂在双子大厦上的走钢丝表演已经成为纽约历史的一部分。
      本·拉丹5月2日被击毙,也带动了一批“9·11”题材图书的热卖。在国内,由本·拉丹家族成员撰写的《本·拉丹传》和普利策获奖作品《巨塔杀机》两本非虚构题材作品,都被网络书店放在显著位置推介。
  在美国,“9·11”题材文学作品一直是受关注的种类之一,在亚马孙网站上,甚至专门辟出“9·11”文学栏目,受到推介的近30本“9·11”小说在这几天的销售排名也都显著上升。
  《本·拉丹传》,由本·拉丹的首位妻子纳伊瓦、儿子奥玛以及美国作家简·萨森所著,记录了妻子和儿子眼中的本·拉丹。《巨塔杀机》的作者是《纽约客》记者劳伦斯·赖特,这部非虚构作品完整地揭示了“基地组织”与“9·11”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文学方面,国内这几年出版的“9·11”题材小说也有不少,其中包括直接涉及“9·11”以及阿富汗战争的小说,更多是对后“9·11”美国社会进行反思的作品,其中有代表性的名家作品包括科伦·麦凯恩(Colum McCann) 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约瑟夫·奥尼尔的《地之国》、约翰·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劳伦斯·布洛克的《小城》、唐·德里罗的《坠落的人》、麦克尤恩的《星期六》、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奥斯娜·塞厄斯塔的《喀布尔书商》等。事实上,这些文学作品都是“9·11”发生三四年后才陆续出版的。
  1974年双子大厦落成,菲利普·珀蒂随即在双子大厦上的表演,已经成为纽约历史的一部分,无数的影像留下了那个瞬间。200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小说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也与这个走钢丝男人有关,当然还有“9·11”。
  在麦凯恩的这部小说里,珀蒂那根连接双子大厦的钢索,链接了不同的故事和人物,牧师、法官、妓女等的命运在那个时刻交织,然后再次叉开。在这部过于聪明的小说里,科伦·麦凯恩用当时刚刚结束的越战预兆30年后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用菲利普·珀蒂走钢丝之旅隐喻双子大厦的倒掉——1974年,行人集体仰望珀蒂在双子大厦的空中表演,27年后的9月11日,纽约人再次集体仰望目睹悲剧诞生。用本书译者的话说,“前者是一次诗意的、善意的突袭,而后者则是一种恐怖。”正因如此,这部在写作上有点炫技的小说,被文学界贴上的后“9·11”文学的标签,尽管小说没有直接写那天。在美国中央公园旁的咖啡馆里,科伦·麦凯恩接受了早报记者专访,谈论“9·11”和这部小说。

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文版


双子大厦是一座美国想象的碉堡

  东方早报:“9·11”那天你在干什么?
  麦凯恩:当时我在家写作,我岳父正在双子大厦1号楼里,但他活着逃了出来,全身灰尘来到我家。所以我对“9·11”有直接感受。当时,我就知道自己一定会写一部关于“9·11”和纽约的小说,但动笔是在5年之后。起先我只是感到愤怒,但愤怒不是小说好的立足点,如果当时马上写,基本不可能。因此我等了几年,让故事孕育、弥漫,变得清晰。
  

       东方早报:前几天本·拉丹死了,你怎么听到这个消息的?你怎么看本·拉丹的这个结局?
  麦凯恩:早上起来,我在网上看到他被击毙的新闻。然后我到家旁边的中央公园走了一圈,这是一个美好的早晨。但我不会为此庆祝,拉丹的死只会让我再次记起那些悲痛往事。

  东方早报:《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与双子大厦有关,你觉得这是部“9·11”小说吗?
  麦凯恩:标签对我无所谓。这只是个故事,写的是人心。现在这部小说中文版放在我面前,如果20年前有人跟我说,“有一天,你会坐在纽约的一家咖啡馆,和一个中国记者交谈,你的名字会印成中文”,我一定会说:“你真疯了!”

  东方早报:你是都柏林人,小说从主角科里根故乡都柏林郊外桑迪蒙特开始,从都柏林海岸边的圆形碉堡开始,桑迪蒙特的一个圆形碉堡现在是乔伊斯博物馆,《尤利西斯》也是从那里开头的,这算是对乔伊斯的致敬吗?
  麦凯恩:我的家离桑迪蒙特很近,那个地方有些神秘气息,乔伊斯就是从那里出来的。我这么写,确实有对《尤利西斯》回应的意思,在我看来,乔伊斯高高在上,我的地位不过尔尔,我们得记住这一点。

  东方早报:《尤利西斯》和你的小说都提到了爱尔兰特色的圆形碉堡,有何特殊隐喻?
  麦凯恩:小说里的双子大厦可以看作另一座碉堡,一座资本主义的碉堡、一座美国想象的碉堡。

  东方早报:在你小说出版之前,拍摄了菲利普·珀蒂1974年走钢丝的纪录片《走钢丝的人》也问世,你看过吗?这是巧合吗?
  麦凯恩:写完小说初稿之后,我看到了这部电影。时事会以特定的原因进入文化领域,珀蒂进入过童书、纪录片。这不算是个原创的想法,但它是个具有煽动性的想法。约翰·伯格说过:“一个故事没法说出独一无二的感觉来。”换言之,一个故事可以用一百个不同的角度来叙述。但我觉得语言比电影更有力量,电影的受众当然较广,但想象的作用无可替代。作家创造性地写、读者创造性地读,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在头脑中把握事物,而不是任凭事物往你的头脑中灌输。阅读来自内部,影像来自外部。

  东方早报:小说是关于纽约的,但故事从爱尔兰开始,在爱尔兰结束,是因为你的爱尔兰身份吗?
  麦凯恩:是的。在写作的时候,我想回家,想谈论家里的事;我也想谈论“9·11”,它如何影响了世界。在我看来,纽约包含了不同地域的元素。如果去布鲁克林,你就会看见乌兹别克斯坦人、中国人、爱尔兰人,那真是一口大锅。就这一点来说,我很喜欢纽约。也正因如此,我不想这部小说的故事只发生在纽约,只跟纽约有关。我是爱尔兰裔的纽约客。我现在有两本护照,一本爱尔兰的,一本美国的。我孩子也是,我有三个孩子,分别是7岁、11岁、14岁,他们也都有爱尔兰和美国两本护照。但我认为我是爱尔兰人。你要是用一把枪指着我的脑袋问我是哪里人,我会说我是爱尔兰人。

  东方早报:小说最成功的地方之一是其结构,小说从桑迪蒙特开始,在桑迪蒙特结束,形成一个环。在这个环内,多个声部此起彼伏,终于在珀蒂走钢丝那里汇合。
  麦凯恩:小说里的人物科里根和爵士琳在第一章就倒下了,然后我通过12个人物来重构他们的经历,好比是12个声部。从许多方面来看,这都像在写一部音乐作品,像交响乐,有钢琴、有提琴、有合奏、有独奏。主人公死去时,双塔也倒了。

  东方早报:这是你精心设计的吗?
  麦凯恩:结构是我在写作过程中形成的。如果在下笔前就有了结构,那就很难再自由地创作了,因为你会被束缚。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想得太清楚就是生病。”你要是对什么事情思考过度,就会让这件事带上病态。“没有经过反思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可是,反思过度的人生也是不好的。我知道这个结构对读者是一个挑战,但我喜欢挑战读者。

  东方早报:小说的每个部分都是一部短篇小说,是吗?
  麦凯恩:几乎就是这样,但它们还是融合了起来,我不想称每个章节是短篇小说。我目前正和《Lost》编剧J.J.Abrams合作写剧本,我们把小说拆成了一个个部分。编剧的时候才发现,天哪!怎么这么混乱?要先拆开,然后重组,才能拍成电影,很难。

  东方早报:另一位“9·11”作家约瑟夫·奥尼尔是爱尔兰科克人,你来自都柏林,你们各自写了两部非常成功的“9·11”小说,这非常值得爱尔兰人自豪吧?
  麦凯恩:爱尔兰不缺作家,讲故事是我们爱尔兰人最拿手的事情。我生长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离开那里仅仅因为我对世界好奇。我先去美国,骑自行车在美国游荡了两年,一共走了18000公里。从波士顿出发,南下纽约、佛罗里达,穿过新奥尔良,到达得克萨斯,一直进入墨西哥。然后,北上加拿大,最后在旧金山结束。那是1986年,当时的我21岁。我们为什么要说故事?有时是为了让人给我们钱花,有时是为了让人爱上我们,有时是为了参加战争。叙事的原因五花八门,而叙事是每个人都持有的通货。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叙事是最民主的一件事。

选稿:芦村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石剑峰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