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东方早报记者 石剑峰
“9·11”过去数年之后,居住在纽约的作家开始用小说描写他们所经历的灾难,在那些小说里作者用很少的文字去讲述那个恐怖时刻,而是刻画经历了“9·11”后的纽约客,他们的生活如何永远地偏离了正常轨迹。有一个笼统的标签称这些作品为后“9·11”文学,代表作包括劳伦斯·布洛克的《小城》、菲利普·罗斯的《恐怖分子》、科伦·麦凯恩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还包括备受美国总统奥巴马赞誉的《地之国》,作者是旅居纽约的爱尔兰作家约瑟夫·奥尼尔(Joseph O’Neill)。
出版于2008年的《地之国》讲述“9·11”后的纽约人如何重建自己的生活,小说曾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十佳图书之一,入围多项文学奖,并获得福克纳文学奖。《地之国》中文版刚刚出版,约瑟夫·奥尼尔日前接受了东方早报记者专访,而就在这次访谈后数天,本·拉丹被击毙。
与奥尼尔见面是在纽约时报广场边上的吵闹小咖啡馆,他的公寓就在边上的38街上。“9·11”发生那天,他听说一架飞机撞进了世贸大厦,起初还以为是架小飞机出了事故。从电视里目睹了第二架飞机撞击和大楼倒塌,这个热爱纽约的爱尔兰人被这一幕震撼,然后用了7年时间写下这部后“9·11”纽约人生活的小说《地之国》。
《地之国》里的主角汉斯夫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纽约客,这两位来自英国的社会精英因为工作于1998年在纽约居住,3年后遇到“9·11”。经历了“9·11”后,这对夫妇开始分居,汉斯夫人蕾切尔不喜欢小布什治下的美国,搬回了伦敦。恢复单身的汉斯因为板球认识了少数族裔的恰克,在与恰克交往中,他从“9·11”后的种族不安中真正开始成长。
后“9·11”美国发了疯
东方早报:《地之国》写的是后“9·11”纽约,尤其提到“9·11”对纽约人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正因如此,你的小说被贴上了后“9·11”小说的标签,你怎么看这个标签?
奥尼尔:我觉得读者想怎么贴标签都可以,这是他们的权利。这本书有许多标签,还有人说它是“运动小说”、“纽约小说”、“美国梦小说”等等。其实有人贴标签,我还挺乐意的。一本书就是一场人生,你可能读了好多遍也得不出确定的结论。
东方早报:“9·11”那天,你在干什么?
奥尼尔:那时我长住在切尔西旅馆。我从房间来到大堂时,听说一架飞机撞进了世贸大厦,我还以为是架小飞机出了事故,不以为意。然后我在边上小饭店吃早饭,从电视里目睹了第二架飞机撞击和大楼倒塌。事情发生之后,我知道我该写本关于“9·11”的小说,但我一直没有动笔。小说直到2007年才写完,距离2001年好几年了,我需要这5年时间观察在这几年中,纽约人到底怎么了。
东方早报:你在书中借着蕾切尔大骂小布什和小布什政府。小说被我们读到的时候,奥巴马上任了,你的政治观点有所改变吗?
奥尼尔:小布什时期是一个黑暗时代。后“9·11”美国发了疯,毫无理由地、疯狂地投入到战争中,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都陷入灾难,在道德上也发了疯。但我这本小说不是围绕着小布什转的,所以它不是政治讽刺小说。
东方早报:可《地之国》的成名是在奥巴马时期,而且他本人也在公开场合推崇你这部小说。所以,你会改变小说中对后“9·11”时代美国的批判吗?
奥尼尔:不会。奥巴马当了总统,也干不了多少事。他没法把国家往民主的路上带。奥巴马走在大多数美国人前面,他的观点非常激进,但他没法领导国家跟着他走。有人说他应该再加把劲,要领导国家,而不是跟在国家后头。但他自己不那么想,他是个跟随者。他不会强迫中国做什么,也不会强迫美国、强迫任何人做什么。他是个小心的、缓慢的、谨慎的领导人。
东方早报:小说里,蕾切尔对后“9·11”美国批判非常猛烈,而她的丈夫却不以为然,政治上的差异导致他们婚姻破裂,你个人倾向于谁?
奥尼尔:我本人可能和蕾切尔最接近,不过我的观点不重要。蕾切尔和汉斯的冲突是为了小说的需要,在政治上没有企图,我并不想通过蕾切尔表达个人观点。
东方早报:小说里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来自特立尼达的恰克,尽管发生了“9·11”事件,但他依然对美国梦怀揣希望,他同时以外来者身份警告美国,“美国人看不清真正的世界。”
奥尼尔:就算“9·11”事件发生了,美国人还是看不清世界,公道地说一句,谁又能够呢?但是,美国非常强大,所以特别有必要看清世界。如果列支敦士登或缅甸看不清这个世界,那就算了,美国就不同了,美国的力量太强,因此有理解世界的义务,我们对它也有这个要求。其实中国、俄罗斯也是,你不能对外界视而不见。
东方早报:可是天生乐观、要让纽约人接受板球运动的恰克在一开始就死了,这是你对纽约和美国的悲观态度吗?
奥尼尔:我个人的观点是,美国绝对是个在走下坡路的国家,不单是在经济上,道德上也在走下坡路。当我观察美国的政治对话时,我感到非常震惊,它的水平非常低下,充满种种不实之词。这现象让人担忧,普通的美国民众就是这么想的吗?也许美国人一直是这样的。
东方早报:有趣的是,在描写后“9·11”美国最精彩的小说中,除了你这部还有你的同乡科伦·麦凯恩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后者还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你怎么看?
奥尼尔:我俩都是外国人,但我拿两本护照,麦凯恩也是。我觉得能够置身其中又能超脱其外,是挺好的一件事。纽约有40%的居民是从美国之外来的,在这里,我是纽约人,你也是纽约人。没人会对你说,“你是中国来的,你才来五天。”这些都不要紧,大家都是从不同的地方来的,大家的处境都一样。但是移民身上永远有冲突,生活的冲突、灵魂的冲突,都可以写出来。
东方早报:所以,在纽约或者美国,没人在意到底谁写了“9·11”?
奥尼尔:对。把国籍作为伦理出发点的看法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了。这种看法在过去有效,那时候,我们只要照顾好美国就行了,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别处,也不知道有别处存在。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我们掌握了大量信息,了解别的国家、别的人民的需要;我们的力量也大大增加了,能够在海外有所作为。作为公民,我们以前的态度是“政府会处理的,我们交税就行了”,如果第三世界的贫困国家需要帮助,就让政府出手吧,但现在不能再有这种态度了。这一点,在纽约特别明显。
东方早报:小说里的主线之一是板球,在美国打板球似乎挺滑稽的,有何特别隐喻?
奥尼尔:恰克要建一个板球俱乐部,以此试图改变美国人的狭隘。美国人对板球的见识和兴趣都是有限度的,换句话说,板球对美国人而言属于“他者”,是得不到理解的。这里面就牵涉到一个问题:我们在理解他人方面负有什么责任?我们要如何才能理解他人?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做到这个?在美国,这是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中国也一样。“他者”的问题是个重大的伦理问题:他者是谁?我们对他们负有什么样的责任?这些都是非常重大的伦理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一般答案是:我只对美国负有责任。而这难道不是“9·11”悲剧的来源之一吗?
东方早报:特立尼达的恰克,再加上板球,这很让人想起后殖民标签。
奥尼尔:这部我这个白人写的小说也被贴上后殖民标签,确实挺滑稽。但我的祖国爱尔兰曾经也是殖民地,我们老是在被殖民,近代才获得自由。因此,爱尔兰和世界上其他被殖民的国家还是有许多共性的。
东方早报:你在纽约住了10多年了,还拿了美国护照,将来你会离开吗?
奥尼尔:我要纠正一下,我是纽约人,我在美国其他地方待不下去。我不会离开纽约,这里非常精彩。我一直自认为是个“后国家”的人。你要是给我一本中国护照,我也会欣然接受,不会有什么认同危机的问题。我很乐意有个四五本护照。国籍对我来说不是那么重要。
出版于2008年的《地之国》讲述“9·11”后的纽约人如何重建自己的生活,小说曾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十佳图书之一,入围多项文学奖,并获得福克纳文学奖。《地之国》中文版刚刚出版,约瑟夫·奥尼尔日前接受了东方早报记者专访,而就在这次访谈后数天,本·拉丹被击毙。
与奥尼尔见面是在纽约时报广场边上的吵闹小咖啡馆,他的公寓就在边上的38街上。“9·11”发生那天,他听说一架飞机撞进了世贸大厦,起初还以为是架小飞机出了事故。从电视里目睹了第二架飞机撞击和大楼倒塌,这个热爱纽约的爱尔兰人被这一幕震撼,然后用了7年时间写下这部后“9·11”纽约人生活的小说《地之国》。
《地之国》里的主角汉斯夫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纽约客,这两位来自英国的社会精英因为工作于1998年在纽约居住,3年后遇到“9·11”。经历了“9·11”后,这对夫妇开始分居,汉斯夫人蕾切尔不喜欢小布什治下的美国,搬回了伦敦。恢复单身的汉斯因为板球认识了少数族裔的恰克,在与恰克交往中,他从“9·11”后的种族不安中真正开始成长。
后“9·11”美国发了疯
东方早报:《地之国》写的是后“9·11”纽约,尤其提到“9·11”对纽约人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正因如此,你的小说被贴上了后“9·11”小说的标签,你怎么看这个标签?
奥尼尔:我觉得读者想怎么贴标签都可以,这是他们的权利。这本书有许多标签,还有人说它是“运动小说”、“纽约小说”、“美国梦小说”等等。其实有人贴标签,我还挺乐意的。一本书就是一场人生,你可能读了好多遍也得不出确定的结论。
东方早报:“9·11”那天,你在干什么?
奥尼尔:那时我长住在切尔西旅馆。我从房间来到大堂时,听说一架飞机撞进了世贸大厦,我还以为是架小飞机出了事故,不以为意。然后我在边上小饭店吃早饭,从电视里目睹了第二架飞机撞击和大楼倒塌。事情发生之后,我知道我该写本关于“9·11”的小说,但我一直没有动笔。小说直到2007年才写完,距离2001年好几年了,我需要这5年时间观察在这几年中,纽约人到底怎么了。
东方早报:你在书中借着蕾切尔大骂小布什和小布什政府。小说被我们读到的时候,奥巴马上任了,你的政治观点有所改变吗?
奥尼尔:小布什时期是一个黑暗时代。后“9·11”美国发了疯,毫无理由地、疯狂地投入到战争中,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都陷入灾难,在道德上也发了疯。但我这本小说不是围绕着小布什转的,所以它不是政治讽刺小说。
东方早报:可《地之国》的成名是在奥巴马时期,而且他本人也在公开场合推崇你这部小说。所以,你会改变小说中对后“9·11”时代美国的批判吗?
奥尼尔:不会。奥巴马当了总统,也干不了多少事。他没法把国家往民主的路上带。奥巴马走在大多数美国人前面,他的观点非常激进,但他没法领导国家跟着他走。有人说他应该再加把劲,要领导国家,而不是跟在国家后头。但他自己不那么想,他是个跟随者。他不会强迫中国做什么,也不会强迫美国、强迫任何人做什么。他是个小心的、缓慢的、谨慎的领导人。
东方早报:小说里,蕾切尔对后“9·11”美国批判非常猛烈,而她的丈夫却不以为然,政治上的差异导致他们婚姻破裂,你个人倾向于谁?
奥尼尔:我本人可能和蕾切尔最接近,不过我的观点不重要。蕾切尔和汉斯的冲突是为了小说的需要,在政治上没有企图,我并不想通过蕾切尔表达个人观点。
东方早报:小说里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来自特立尼达的恰克,尽管发生了“9·11”事件,但他依然对美国梦怀揣希望,他同时以外来者身份警告美国,“美国人看不清真正的世界。”
奥尼尔:就算“9·11”事件发生了,美国人还是看不清世界,公道地说一句,谁又能够呢?但是,美国非常强大,所以特别有必要看清世界。如果列支敦士登或缅甸看不清这个世界,那就算了,美国就不同了,美国的力量太强,因此有理解世界的义务,我们对它也有这个要求。其实中国、俄罗斯也是,你不能对外界视而不见。
东方早报:可是天生乐观、要让纽约人接受板球运动的恰克在一开始就死了,这是你对纽约和美国的悲观态度吗?
奥尼尔:我个人的观点是,美国绝对是个在走下坡路的国家,不单是在经济上,道德上也在走下坡路。当我观察美国的政治对话时,我感到非常震惊,它的水平非常低下,充满种种不实之词。这现象让人担忧,普通的美国民众就是这么想的吗?也许美国人一直是这样的。
东方早报:有趣的是,在描写后“9·11”美国最精彩的小说中,除了你这部还有你的同乡科伦·麦凯恩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后者还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你怎么看?
奥尼尔:我俩都是外国人,但我拿两本护照,麦凯恩也是。我觉得能够置身其中又能超脱其外,是挺好的一件事。纽约有40%的居民是从美国之外来的,在这里,我是纽约人,你也是纽约人。没人会对你说,“你是中国来的,你才来五天。”这些都不要紧,大家都是从不同的地方来的,大家的处境都一样。但是移民身上永远有冲突,生活的冲突、灵魂的冲突,都可以写出来。
东方早报:所以,在纽约或者美国,没人在意到底谁写了“9·11”?
奥尼尔:对。把国籍作为伦理出发点的看法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了。这种看法在过去有效,那时候,我们只要照顾好美国就行了,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别处,也不知道有别处存在。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我们掌握了大量信息,了解别的国家、别的人民的需要;我们的力量也大大增加了,能够在海外有所作为。作为公民,我们以前的态度是“政府会处理的,我们交税就行了”,如果第三世界的贫困国家需要帮助,就让政府出手吧,但现在不能再有这种态度了。这一点,在纽约特别明显。
东方早报:小说里的主线之一是板球,在美国打板球似乎挺滑稽的,有何特别隐喻?
奥尼尔:恰克要建一个板球俱乐部,以此试图改变美国人的狭隘。美国人对板球的见识和兴趣都是有限度的,换句话说,板球对美国人而言属于“他者”,是得不到理解的。这里面就牵涉到一个问题:我们在理解他人方面负有什么责任?我们要如何才能理解他人?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做到这个?在美国,这是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中国也一样。“他者”的问题是个重大的伦理问题:他者是谁?我们对他们负有什么样的责任?这些都是非常重大的伦理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一般答案是:我只对美国负有责任。而这难道不是“9·11”悲剧的来源之一吗?
东方早报:特立尼达的恰克,再加上板球,这很让人想起后殖民标签。
奥尼尔:这部我这个白人写的小说也被贴上后殖民标签,确实挺滑稽。但我的祖国爱尔兰曾经也是殖民地,我们老是在被殖民,近代才获得自由。因此,爱尔兰和世界上其他被殖民的国家还是有许多共性的。
东方早报:你在纽约住了10多年了,还拿了美国护照,将来你会离开吗?
奥尼尔:我要纠正一下,我是纽约人,我在美国其他地方待不下去。我不会离开纽约,这里非常精彩。我一直自认为是个“后国家”的人。你要是给我一本中国护照,我也会欣然接受,不会有什么认同危机的问题。我很乐意有个四五本护照。国籍对我来说不是那么重要。
载于2011年5月3日《东方早报》,感谢作者同意转载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