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2011年4月17日,CBS电视台著名的《六十分钟》节目,质疑人道主义者葛瑞格·摩顿森造假。摩顿森是非政府组织中亚研究所的创办人之一。该组织致力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办学,给失学女童提供学习机会。摩顿森感动了无数人的《三杯茶》一书,是进入阿富汗的美军的必读书之一。摩顿森本人也因此书频频出席盛会和筹款活动。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从自己的诺贝尔和平奖奖金中,拿出了10万美元,捐给摩顿森的事业。
同为登山家的乔恩·克莱考尔(Jon Krakauer)本为他的支持者,后来两人分道扬镳,克莱考尔发表了电子书《三杯茶谎言》,揭露了摩顿森的一些造假行为,如摩顿森利用中亚研究所,为自己的新书大作宣传,开销高达170万美元。但书的版税,却未相应分给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所的费用,仅41%用在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中亚研究所去年报税中说建设了141所学校。CBS记者考察了其中30所,发觉近一半空着,里面放了“菠菜或是牲口吃的干草”。
面临克莱考尔和CBS指责之时,摩顿森上周正在做心脏手术。这些指责,对于摩顿森的打击非常之大。他个人的名誉面临空前危机。他的筹款事业也遭到了打击,CBS节目登出后,内布拉斯加州的佩鲁州立学院(Peru State College) 宣布取消摩顿森的演讲计划,演讲礼金收回。指责的一个焦点是财务问题,如中亚研究所和他个人财务不清。从他后来以中亚研究所和他个人名义分别发给CBS的回应上看,应该是一种经营管理不善。中亚研究所本身,摩顿森是发起人之一,他的名人效应是中亚研究所的筹款的主要原因,如果马虎,确有可能混到一起。但如财务问题的指控被核实,摩顿森可能面临国税局清查,甚至牢狱之灾。
在后来的回应中他说,是某些员工对他心存芥蒂,借机发难,以其为消息来源并不可靠。目前来说,此事还有些扑朔迷离。摩顿森毕竟建了很多学校,做了不少善事,这一点连克莱考尔和CBS的节目都未曾否认。因此,此事传出后,为他辩护的人很多。美国公共广播电台前日做了一期专门的节目。节目当中有一个听众打来电话,指责这种系统的攻击行动。这位女观众愤怒地说,是一些美国人自己消化不了他这样在海外行善的行为,才会发起这种卑鄙的攻击。
我个人感觉他是有些虚荣和浮夸,比如在建设学校的事情上,他自我膨胀,个人贪功过多,未能给他人合适的归功。但他也不能算是大骗子和野心家。他再怎么折腾,再怎么敛财,事业还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那边。但媒体在此事上颇为嗜血,似有不放倒不罢休的架势。对于他的倒掉,我感到同情和惋惜。他的《三杯茶》现在看来成了三杯苦酒。此事暴露了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第一,一个行善者,因为慈善的本质,社会对其道德要求过高,虽有合情的一面,但大家拿着一个尺度衡量这些人,用另外一种尺度衡量自己和其余的人,是否合理?药家鑫撞人后杀人,手段残忍,尚有很多人为之辩解,呼吁宽容。不知行善者马虎或失足,为何就要搞臭整垮,宁要真小人,不要伪君子,这样是否理性?摩顿森后来给《六十分钟》制作人的回应中称,他手术后将继续前往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继续他的事业。 “在最黑暗的时候,才能看到星星”。只怕经此一事,他声誉扫地,无法继续先前的事业。
第二,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机构,需要有比企业做事更高的管理技能,这类组织需要有更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切莫以为非盈利组织,工作上管理上就会简单一些,马虎一些。事实上公众对其要求更高。
第三,摩顿森用善款造的一些学校,之所以成为空着堆干草的“鬼校“,一个可悲之处是他并不擅长教育,而是把事业重点放在建校舍这种硬件指标上了。建了学校,学生不能接踵而来,这其实不是他的责任。改变该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岂是一朝一夕之功?筑巢是事业,引凤也是事业,只是在社会关注上二者似有不同。比如摩顿森建学校建成了名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建功立业”。 一个人去支教,去启蒙思想,希望社会一样给与重视。很多时候,授人以渔式的技能、方法、观念的传播和转变,其好处是长效的,要强于授人以鱼式的捐款。美国外出支教的“和平团”这类志愿人士非常多,他们其实都是无名英雄,他们不会出现在几千人的集会上,但他们润物细无声式的行动一样值得尊重。在中国,20世纪初,晏阳初先生曾带领很多人,发起了平民识字运动。从事这样事业的人,利用技能和影响,推动了思维的变革。即便未修一校一舍,而是影响了一方人,他们一样值得重视。
第四,我们每个人,能否在指点他人时,反省自己在相关的事情上,都做了些什么。摩顿森事件发酵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的巴基斯坦裔学者诺施恩·阿里(Nosheen Ali)在媒体上撰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出发,批驳摩顿森的建设学校行为是典型的“西方白人骑士”拯救“黄种女人”的“救世主”情结作怪。她甚至认为这是摩顿森和美国军方唱双簧,矛头直指摩顿森善行的动机。此种指责恐有失厚道。有位读者质疑:摩顿森好歹是跑到巴基斯坦北部山区建了些学校,你们这些巴基斯坦的精英,在伯克利或是斯坦福的舒适书斋里,又做了些什么?
同为登山家的乔恩·克莱考尔(Jon Krakauer)本为他的支持者,后来两人分道扬镳,克莱考尔发表了电子书《三杯茶谎言》,揭露了摩顿森的一些造假行为,如摩顿森利用中亚研究所,为自己的新书大作宣传,开销高达170万美元。但书的版税,却未相应分给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所的费用,仅41%用在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中亚研究所去年报税中说建设了141所学校。CBS记者考察了其中30所,发觉近一半空着,里面放了“菠菜或是牲口吃的干草”。
面临克莱考尔和CBS指责之时,摩顿森上周正在做心脏手术。这些指责,对于摩顿森的打击非常之大。他个人的名誉面临空前危机。他的筹款事业也遭到了打击,CBS节目登出后,内布拉斯加州的佩鲁州立学院(Peru State College) 宣布取消摩顿森的演讲计划,演讲礼金收回。指责的一个焦点是财务问题,如中亚研究所和他个人财务不清。从他后来以中亚研究所和他个人名义分别发给CBS的回应上看,应该是一种经营管理不善。中亚研究所本身,摩顿森是发起人之一,他的名人效应是中亚研究所的筹款的主要原因,如果马虎,确有可能混到一起。但如财务问题的指控被核实,摩顿森可能面临国税局清查,甚至牢狱之灾。
在后来的回应中他说,是某些员工对他心存芥蒂,借机发难,以其为消息来源并不可靠。目前来说,此事还有些扑朔迷离。摩顿森毕竟建了很多学校,做了不少善事,这一点连克莱考尔和CBS的节目都未曾否认。因此,此事传出后,为他辩护的人很多。美国公共广播电台前日做了一期专门的节目。节目当中有一个听众打来电话,指责这种系统的攻击行动。这位女观众愤怒地说,是一些美国人自己消化不了他这样在海外行善的行为,才会发起这种卑鄙的攻击。
我个人感觉他是有些虚荣和浮夸,比如在建设学校的事情上,他自我膨胀,个人贪功过多,未能给他人合适的归功。但他也不能算是大骗子和野心家。他再怎么折腾,再怎么敛财,事业还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那边。但媒体在此事上颇为嗜血,似有不放倒不罢休的架势。对于他的倒掉,我感到同情和惋惜。他的《三杯茶》现在看来成了三杯苦酒。此事暴露了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第一,一个行善者,因为慈善的本质,社会对其道德要求过高,虽有合情的一面,但大家拿着一个尺度衡量这些人,用另外一种尺度衡量自己和其余的人,是否合理?药家鑫撞人后杀人,手段残忍,尚有很多人为之辩解,呼吁宽容。不知行善者马虎或失足,为何就要搞臭整垮,宁要真小人,不要伪君子,这样是否理性?摩顿森后来给《六十分钟》制作人的回应中称,他手术后将继续前往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继续他的事业。 “在最黑暗的时候,才能看到星星”。只怕经此一事,他声誉扫地,无法继续先前的事业。
第二,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机构,需要有比企业做事更高的管理技能,这类组织需要有更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切莫以为非盈利组织,工作上管理上就会简单一些,马虎一些。事实上公众对其要求更高。
第三,摩顿森用善款造的一些学校,之所以成为空着堆干草的“鬼校“,一个可悲之处是他并不擅长教育,而是把事业重点放在建校舍这种硬件指标上了。建了学校,学生不能接踵而来,这其实不是他的责任。改变该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岂是一朝一夕之功?筑巢是事业,引凤也是事业,只是在社会关注上二者似有不同。比如摩顿森建学校建成了名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建功立业”。 一个人去支教,去启蒙思想,希望社会一样给与重视。很多时候,授人以渔式的技能、方法、观念的传播和转变,其好处是长效的,要强于授人以鱼式的捐款。美国外出支教的“和平团”这类志愿人士非常多,他们其实都是无名英雄,他们不会出现在几千人的集会上,但他们润物细无声式的行动一样值得尊重。在中国,20世纪初,晏阳初先生曾带领很多人,发起了平民识字运动。从事这样事业的人,利用技能和影响,推动了思维的变革。即便未修一校一舍,而是影响了一方人,他们一样值得重视。
第四,我们每个人,能否在指点他人时,反省自己在相关的事情上,都做了些什么。摩顿森事件发酵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的巴基斯坦裔学者诺施恩·阿里(Nosheen Ali)在媒体上撰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出发,批驳摩顿森的建设学校行为是典型的“西方白人骑士”拯救“黄种女人”的“救世主”情结作怪。她甚至认为这是摩顿森和美国军方唱双簧,矛头直指摩顿森善行的动机。此种指责恐有失厚道。有位读者质疑:摩顿森好歹是跑到巴基斯坦北部山区建了些学校,你们这些巴基斯坦的精英,在伯克利或是斯坦福的舒适书斋里,又做了些什么?
《南方都市报》天下论坛南桥专栏 2011年4月29日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