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星期天听人讲亲子关系,演讲人播放了《脆弱的力量》作者布莱尼·布朗博士的一段小录像;小录像说的是遇事不要归咎他人。星期一上班,行政助理给大家发了一本书《勇对荒野》(Braving the Wilderness)。一看,作者也是布莱尼·布朗。去年我们还曾组织《脆弱的力量》读书会,参与者众多。
这位布莱尼·布朗究竟是何方神圣?年轻的时候,她大学辍学,抽烟喝酒,在欧洲当背包客,靠搭车浪迹天涯。遇到丈夫斯蒂夫之后,她感觉丈夫“看到”了她的内在,开始洗心革面,继续读完了书,成了著名学者。这是学术界成功转型的故事,让布朗本人成了励志榜样。而今的她是一位社会工作(社工)专业的博士,任职于休斯顿大学,多年研究勇气、脆弱、羞耻、同情心。她有三本书曾高居《纽约时报》排行榜榜首。左拉曾言,充实的生活是“养个孩子,栽棵树,写本书”。如今这已经不够了,你还得上TED做一次演讲。布莱尼·布朗博士的TED演讲,点击率长居前五位。此演讲说的是“脆弱”(vulnerability)。布朗将这负面的词点铁成金,为它灌注了新内涵。畅销书、演讲和培训,也让她成了新晋商人;她名下现有四家公司。布朗社会影响力也很大。其风光程度,让人想起提出“高绩效人员的七个习惯”的史蒂芬·柯维。
《勇对荒野》继续宣扬她在过去书中讲述的脆弱美学。脆弱的英文是vulnerability, 它指的是掌控“不确定性、风险和情感暴露”的能力。照常理,人会千方百计掩饰自己脆弱的一面,为的是防止他人伤害。比如,你对他人推心置腹,结果发现成了对方的笑柄。这种经历,大部人都该有过。有的人相信“家丑不可外扬”,问题自己揣着,最终或爆发或灭亡。有的人遇人不淑,吃了亏,开始世故起来,对人充满城府。有的则信任他人却被伤害,便充满苦毒和怨愤。也有人不忘初心:佛家有公案,说老和尚放生蝎子,却被蝎子咬。老和尚“不长记性”,下次他仍去放生。面对非议,老和尚说他放生是尽佛教徒的本性,蝎子咬人是尽蝎子的本性,都没有归咎的必要。耶稣被钉十字架,却称那些凶手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天父原谅他们。这些境界,非经长期修炼,一般人难以做到。可是反过来看,不这么做又怎么样?人含怨带愤地过日子,他人对自己的磨难一无所知,自己倒熬成了白发魔女。或者大家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原谅不是姿态,而是内含大智慧。
直面脆弱,甘当风险,实为猛士所为,非软弱所致。这样的人可以不计结果,只去选择做原本的自己。这并非要人浑浑噩噩做老好人。布朗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面对不公,冲冠一怒容易,布朗鼓励人们把公义的怒火点成长明灯,让其熊熊燃烧。遇到不公平,不能吞下去,内化掉,或者像某些小混子那样,在手臂上纹个“忍”字自欺欺人;我们也不要只是路见不平一声吼,吼不出什么结果的。她要我们把愤怒的负能量,转为勇气、爱、怜悯、公义心。
布朗也要我们换一种语汇看待问题,要我们少谈“冲突解决”,而去谈“冲突转化”(conflict transformation)。前者意味着经过对抗,一方战胜一方,问题得到“解决”,但实际上可能只是回到了冲突之间的状况。转化则是把负能量的势能,转为造就的动能。在诸多谈论“正能量”的著作当中,布朗的说法最让人心服口服。她不让我们对负能量闭上眼睛,以遮掩负能量的手段,凸显正能量。这样的掩饰让人感觉虚伪而低效:糊得了一时,糊不了一世。
布朗让我们存有正义之怒,却不要陷入仇恨。仇恨会让敌人得胜,布朗引用了2015年11月法国恐怖袭击后的一个故事佐证她的观点。那次恐怖袭击中,法国新闻记者安托万·赖瑞斯(Antoine Leiris)的妻子身亡。他发布了一则题为“你得不到我的仇恨”的声明:“星期五,你窃取了一条宝贵的生命,我终生的爱人,我儿子的母亲,可是你得不到我的仇恨。我不知道你们是谁,我也不想知道,你们的灵魂已经死去。……不,别指望我们来仇恨你,别想通过我的仇恨得到满足。若因愤怒而仇恨,那我就落到和你们一样无知的境地,我不会向这种无知屈服。你想让我害怕,想让我用猜疑的眼光去看我的同胞。你想让我们为着安全而去牺牲自由。那你们失败了。”这则声明值得入选教科书。它宣扬的不是虚伪的遗忘,而是不让恐怖分子散播仇恨的计划得逞。
为了消除仇恨,布朗要人们“牵手陌生人”。她认为,当人们接近的时候,仇恨自然会消亡。这种自我暴露,会给我们带来不确定、风险,甚至羞辱,不过人类也没有多少相处的好办法。人和人的相处想百分百无风险,就只有把自己关在铁笼子里。每一次相遇都暗含风险,也充满机遇。作者是德克萨斯人,这本书也很符合德克萨斯的世界观。这个世界如同蛮荒的西部,德州人喜爱枪支,直来直去,但也与人友善,慷慨大气。书名《勇对荒野》的意思是敢于“正直地特立独行”(stand alone in our integrity)。这种勇气并非赤膊上阵。作者希望我们“后硬、前软、心狂野”(Strong back. Soft front. Wild Heart)。类似于我们的“外圆内方”一说,指我们做人要有脊梁骨,敢对不公说不。这么做的时候,也要身段柔软,待人温和,不失文明也关爱,同时要心存感恩。
要愤怒但不要仇恨。暴露脆弱又要勇敢无惧。直面对手又要打文明礼貌仗……这些充满悖论的待人接物方式,分寸难以拿捏。大部分人的世界黑白分明,非左即右,非黑即白。不归属于任何一个阵营,往往只能遗世独立。我们要重新审视归属感这个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很多时候,人们为了便利和安全,躲进人群成一统,试图这样寻找归属感。布朗让我们看到,这种“归属感”不堪一击。她不喜欢“融入”一说。融入是为了他人舍弃自我。真正的归属感,是身处能坦荡自在的群落。这种群落找不到,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有大家携手打造一个新的世界。
在布朗的美丽新世界里,勇敢(braving)是一系列好品质的首字母缩写。它们指的是:一、立好界限(boundaries)。这是中国人最容易犯错的地方。已经结了婚的儿女,长辈不懂呵护小家庭边界,闯入与伸手随心所欲。二、可靠(reliability), 也就是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三、负责(accountability), 也就是遇到事,不做缩头乌龟,把责任推给他人,而是主动负责,有后果归咎自己而非他人。四、封存秘密(Vault):对别人的事情守口如瓶,就像封存于宝库一样,不轻易开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拿出去分享。五、正直(integrity), 不会为了便利放弃勇气,不会为了开心、便捷、容易,而失去做人原则。六、不论断(nonjudgment): “我需要的我可以提出,你需要的你也可以提出。我们也可相互谈论自身感受。但是互相不要论断。”七、大气(generosity), 不小鸡肚肠,睚眦必报。这勇气的内涵,不就是我们要说的做人的“素质”吗?
布朗在美国炙手可热,每次出书都洛阳纸贵。她大概是戳到了社会的痛点,挠到了当代人的痒点。在全球化的时代,人们口头上说爱全人类,但落实到具体人身上,互动的方式就千姿百态了。人类想团结,但又怕对方坑害。想关爱,又怕到头来失望。人性本来就是弱点优点并存。这内在的矛盾,需有相应的解决方法。过去问题解决方法都比较阳刚,如刚毅、力量、控制、战胜。它们需要一些品质来平衡。这些新的品质必须是阴柔的,让我们直面各自的痛苦、伤痕、脆弱,让我们寻求连接、关爱和新的归属感。布朗让我们转过背,看看身后的负能量,然后教我们如何将其燃烧,让其转作促我们上进的动力。
Brown, B. (2017). Braving the wilderness: the quest for true belonging and the courage to stand alone.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文章原载于《南方周末》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