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食色性也。人的工作心情是和工作午餐有关的。但凡午餐不好的单位,我都干不长。
上世纪90年代我在深圳一公司上班,公司做的是大买卖。但是公司里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民愤,不是投资失败,不是管理低效,而是午餐的盒饭。 早晚两餐大家自己解决,谁都没有意见。午餐是公司安排,十块钱的标准,公司出。公司出钱,员工出气。
在我工作的那几年,盒饭的改革就不知道改了多少次。换个行政部经理,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准烧向盒饭。 深圳是大熔炉,天南地北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做盒饭的竞争激烈,也必须做出特色来,也做出了各地风格。 比如一开始上粤菜风格的盒饭,本地员工一律喜欢。外地员工喜忧参半。 后来上川菜,财务部四川人多,财务部喜欢,审计部的是江浙人,不喜欢。 然后再上湖南菜,工程部的喜欢,秘书们喜欢,司机不喜欢。 改成江浙菜,老板和几个高层喜欢,员工不喜欢。
后来改成自助式。每天比如来 40份盒饭,20份川菜,20份湖南菜,大家自己挑。 有的人工作回来迟了,喜欢的川菜风格的盒饭被人拿了。于是很生气,就向行政部提意见。 行政部又换了个法子,和楼下的饭店签订了盒饭供应合同。饭店提供了菜谱,大家自己点。 这很好,大家自己点。每天变着花样点,好了,大家没有声音了。每天点菜成了枯燥生活中的一个亮点。
好景不长,不久,问题又出来了。饭店毕竟是饭店,有时候来的客人多了。送盒饭就慢了。大家从12点等到12点45分,饭还没有来。那还得了,把这公司给炒了。 行政部经理说,那好,炒。
行政部经理(我们叫他伟哥,我们公司盛产伟哥,一个有五个伟哥,还有一位被我们称为伟姐)足智多谋,机制创新,让两个盒饭公司中午各自送饭过来,大家自己挑选。 这不就是引进竞争机制了吗? 接下来的局面颇为有趣。两个盒饭老板开始比拼开来。各自都在盒饭的质量上做文章,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 后来饭菜质量大家齐平,都是有限的一些花样,总不能给大家送鱼翅燕窝。于是螺丝壳里做道场,两个哥们在其他方面做文章。 一个买盒饭送香蕉,另一个就送苹果。一个买盒饭送苹果,另一个送西瓜。后来一家公司聪明,看公司小姑娘多,连酸奶都送上了。我们很开心。 两个盒饭老板不干了,说我们这么拼,划不来。生意做不下去了,不干。
行政经理又开始想别的办法,联系了一家楼下小饭店。 中午我们一起去吃。这也很好,可以吃河粉、炒面、水面、盒饭…… 不久,又有问题出来了。 有人传言说,行政经理拿了回扣了。 行政经理一气之下,说大家自己去买吧。
我颇怀念公司这时候这些有趣的往事。和这样一些摸着石头过河的民营企业相比,后来遇到的一些“正规”的,被“企业文化”整得没了文化,没了鲜活人性的大公司,真是乏味得很。
后来去了上海一家咨询公司。午餐问题并非公司战略主营业务,午餐好不好,没列入关键绩效指标。公司只打人才战,不打午餐战。在公司增长的三个层面上,在各种矩阵里,我都找不到午餐的痕迹。
公司有一阿姨,每天过来给我们点午餐,我们自己掏钱。阿姨挨个办公室来问:订饭弗拉?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公司生意做得是不小,但是这盒饭难吃得简直让人想跳楼。好像公司营业额越大,午餐越差。
可能是为了保护公司的玻璃窗不因大家跳楼而损坏,每到星期五公司会有一顿大餐,公司提供,叫Happy Hour。一伙人围在桌子在那里Happy。不过星期一到星期四,大家的午餐还是糟糕得很,所以我们有时候中午我们飞越疯人院,出去吃。公司写字楼在淮海路,寸土寸金,附近让人对付午饭的小餐馆也不多,所以我们总是过几条街,去一个叫什么珍鼎鸡的地方吃鸡。如果后来一直不走,都长鸡毛了。那些日子,我吃着碗里的珍鼎鸡,想着翻译中遇到的割草机除雪机机,一时间思如泉涌,诗兴大发,挥动键盘,写下《翻译的摇滚》,其中就说到珍鼎鸡郑中基还有什么割草机啥的,在公司翻译中广为传唱,不过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很可惜。
作为翻译,那时候如果出差,午餐时顾问和客户吃饭,你会看到满桌子盛宴,但是吃不上嘴。你的嘴巴呱啦呱啦在翻译啊。所以到最后往往是找点不用咀嚼的东西,比如豆腐之类往嘴里填一填算事。人问尚能饭否,我已奄奄一息。
接着到了浦东一家单位上班,是一培训公司。午餐自己解决。一开始,我跑出去自己吃。我找到一茶餐厅,为了适应周围写字楼白领的需要,不管饭菜怎么样,丫氛围整得挺好的,连菜单都很有情调。那时候张曼玉的《花样年华》挺出名的,我又特别喜欢张曼玉。一看菜单上有“花样年华”,眼睛亮了。上来后,发现是冷冷的粉丝,还有辣椒丝胡萝卜丝,我想你咋不叫波姬小丝叫什么“花样年华”呢?
刚去的时候,就我一个男的,目之所及,公司里跑的老鼠都是母的。可能是女孩子比较会生活,于是后来我被一众女同事拉拢过来,说:同去,同去。于是一起去被她们找到的好餐馆。大家点一桌菜,什么水煮鱼呀,东坡肉呀。好得很。后来又去东北“黑土地”,吃水饺,黑米粥等等。由于一桌子就我一洪常青,众星捧月似的,周围的食客都投过来羡慕的眼光,以为我是国家干部。
啊,这花样的年华!
到美国后,远离丰盛的午餐,不免闲坐数说当年。一般来说,美国的午餐特别简单。我们上学在的时候,看很多人就一三明治一可乐对付。有时候我还看到同学上课在吃午餐。有一女生,带一塑料盒,里头装的是那种不辣的青椒,切成一条条的,一条条往嘴里送。你别以为这是什么野外生存的训练,这还真就人家的午餐!还有吃两苹果的。还有吃什么麦片的。我也看到有些男的,搞不清血型是什么,身材不是O型就是A型,成天就着可乐吃薯片。
我自己呢,上学时,机房没有微波炉,我早晨出门取两块面包,涂点花生酱,夹块火腿肉。我还每周买一棵大白菜,如同兔子一样,我每天撒一片白菜叶子往面包中间一夹。今天撕一片,明天撕一片,一片一片又一片,落入肚中全不见。就这玩意,我取个袋子一装,就把午餐对付了。
工作之后,在学校,情况又好转了。我可以享受教工的优惠,买五块钱一份的自助餐。学校这食堂是对所有师生员工开放的,所以很多学生天天在这里吃,所以可想而知,它经常变换花样,一会儿墨西哥菜,一会儿意大利菜,一会儿是半拉子中国菜。餐厅是外包给一家公司做的。这家公司有自己的Twitter账号,每天上午广播中午的菜谱。食堂里面饮料从甜茶到各样汽水各样果汁各样咖啡,大家按需领取。皮萨天天有,你把自己吃成比萨斜塔都成。这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么吃,进去是巩汉林,出去会是刘德一。我一开始是看朋友圈同学们的聚会,嘲笑大家长势喜人。有一天一照镜子,发现自己也发福了。生于1970年代,身高1米7几,体重170几,中等中等加中等,于是就成了传说的中年男人。这是慢动作破罐子破摔的年纪。到了这种状态之下,能捧个泡有枸杞子的保温杯,爱惜自己,就算是优质中年了。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