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日,波士顿地区多名华人聚集在州政府大楼前,抗议将亚裔细分的H.3361法案。过去,美国将来自亚洲各国的新移民统称为亚裔,甚至和太平洋岛国后裔划为亚洲及太平洋岛国(Asian-Pacific Islander)群体。2016年,加州众议员鲍勃·邦塔(Bob Bonta)提出一项将亚裔继续细分为中国裔、菲律宾裔、越南裔、日裔、韩裔、印裔、苗裔等,以便收集更准确的数据。在华裔居民的强烈反对下,法案被修改,争议最大的教育部分被删除。最终的法案完全针对公共健康,也获得了通过。此后,纽约、马萨诸塞等亚裔人口相对较多的地方,也陆续有相关法案被提出,而且每次都被大批华人抗议。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照说分得越细,数据就越精准,越有用,反对原因何在?亚裔的成就、收入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随着美国亚裔人口的增加,将其细分,或许对华裔有一些影响,但负面影响和其重要性被严重高估。这场争议,如同一场茶壶里的风暴。
 
很多华人说这种细分是种族歧视,这种逻辑站不住脚。将华人华侨华裔划分为Chinese,并未违背事实,又不是将我们错划为太平洋岛国人,歧视在哪里?大家之所以抗议,是因为一些潜在的、未必有依据的现实担忧。华人小孩在学校里教育本来就很突出,“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又译扶持行动、肯定行动)等因素,已经影响了孩子们的大学录取,大家担心:再细分下去,华裔孩子上名校就更难了。在同样的标签之下,有些华裔的竞争力比另外一些更弱一些。在“亚裔”这个更大的标签之下,发展起来更容易一些。
 
作为父母,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实际上没有多少必要。如加州州长布朗在否决原始细分法案时说的那样,细分“可收集到更好的信息,但不一定能够产生支持后续行动的更大智慧。”细分对于教育实质行动的影响微乎其微。例如,细分是在各州层面采集信息,即便能影响到大学录取,也只能稍微影响到州内读书的学生。甚至连州内学校也未必能有所影响,因为各高校内部招生的标准相对独立,州法律或许可以限定州高校可以接受前百分之几的学生,但难以限定高校按照什么族群去招生。若孩子去外州读那些私立名校,则这些细分的作用就更小了。起到更大作用的,是各高校自己的多元化价值观和录取时的实施方法。这些方面,高校受州数据的影响不是太大。 细分导致的,只是标签上的微调,而与此同时,一个不应忽略的背景,是照顾黑人、西裔等传统弱势族裔的平权法案,已面临打击,川普政府已经在这方面下功夫。
 
综合各种因素考虑,一个州政府的细分政策,对于机遇的影响,落实到具体学生身上,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为了这微乎其微的利益去抗议,弊端却不容忽视。分明是华人,为什么坚决反对“华人”的定位,而乐于使用“亚洲人”这个笼统的标签?是以华人身份为耻吗?别人不一定会想到我们担心的那些问题,而华人反对被细分为华人的讽刺性,却是明摆着的。
 
再者,华人对于孩子上好学校的好处如此在乎,这个现象本身也颇值得反思。不论在国内国外,华人似乎都给人上大学输不得的印象。似乎是大学上错,一生都完了。很多事情不是这样,尤其是在美国。比如上医学院,上哈佛医学院和丹佛大学医学院相比,当然哈佛可能质量和声誉更好一些,但从各种有形无形的成本和效益上看,长远的差别没那么大。很多时候,其生活质量相差无几,甚至丹佛大学医学院的人过得或许比哈佛医学院的人更好。一辈子很长,上对学校,嫁对人,靠这些一锤子买卖,就能成为人生赢家吗?为了一点正规教育的机遇而抗议,看似精明,但真的是其他民族和文化都搞错了?他们的家庭让孩子放学后去公园钓鱼,打球,我们让孩子学习,做题,到底谁的做法更坑娃?为了孩子的教育,去最好的学区,去华人多的地方,结果竞争激烈,于是抓得更狠,“虎”得更凶,恶性循环。这是对孩子的负责吗?我深表怀疑。
 
从抗议晚间节目“鸡毛秀”“辱华”开始,华人参政议政意识越来越强,这是好事。有一些也是起到实际作用的,比如在警察种族歧视的大环境下,美国司法系统挑出华裔梁警官来重罚,华人的抗议这时候就是有用的。但因为担心孩子上大学被排挤,而上纲上线,套用种族歧视话语,则招致反感。微信上频频有海外华人用“滑坡论”的逻辑悖论,危言耸听地表示:一旦这么细分下去,迟早有一天,会像德国人对犹太人那样,对华人搞种族灭绝。这种思维,忽略了社会已有的进步,也无来由地制造本不必要的对立。即便作为一种抗议策略来说,也是不大明智的。
 
参政议政,最好按所在国的逻辑来。比如注重自己产生影响,而非如何被影响。反对的对象要更有普遍性,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福利受到的影响。例如平权法案挫败社会公平,弱化具体族群,我对此十分反对。这种法案,如果大家去反对,更名正言顺。而不是说,为什么细分?越南裔是弱势群体,我们就不是“弱势群体”啦?这有点像国内争取贫困县的思路,无非是得到更多补贴和照顾。这种思路也是大有问题的。美国其他某些亚裔族群的人升任高管的越来越多。在华人争着当弱势的时候,他们在学着怎么当领导者,这种思想境界的差异,更值得大家去关心。
 
文章原载于《南方都市报》(2017年8月14日)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