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中国学生已成为在美留学生的第一大群体,其背后是千千万万的家庭。还有很多家庭,也在考虑让孩子出去留学。故此,伊利诺伊州发生的访问学者章莹颖失踪案,牵动了千万人的心。与此同时,这个案子也被一些人渲染为普遍性的美国校园安全问题。美国大学城给人风景优美、环境安全的印象,据说“空气都是香甜的”。学生在这样的地方受害,更让人震惊。不过大家不能根据样本规模为一的个案,作出笼统判断。
天下本无净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没有人可以给任何地方的校园安全打包票。说到趋势,美国校园的安全其实还是在改进的。这一点相关法律功不可没。《校园安全法案》(Campus Security Act)规定:校园犯罪数据,需在每年10月1日前向学生和雇员公布,并提交给教育部总结公示。学校应该有防范犯罪提高的具体规定、设施和培训。大部分学校还设立相关部门或者项目,防范诸如性骚扰、性暴力之类问题。
与此同时,美国校园安全问题公众关注度很高,一旦有事,不要说杀人强奸,就是兄弟会的整蛊事件,都会被大面积曝光,继而引发整改。这种良性的汇报和整改过程,会促使整体犯罪率下降。从美国教育部的网站上我们看到,2005年美国校园犯罪案件为66221起,2007年降到了56438起,2009年降到46924起,2013年为37739起,2015年为36248起,总的来说,犯罪数字逐年下降。我相信,章莹颖一案,势必也会引起所在学校的整改。
章莹颖案件,事后总结经验教训是必要的,但荒谬的总结,占据公众注意,会混淆视听,让人无法应对真正的危险。章莹颖案发生后,有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如果章莹颖懂得‘开土星车的一定是底层边缘文化的人’,她就轻易不会上这种车”。但这些偏颇的归结都是让车子躺着中枪。作者甚至还从种族、面相、牙齿上说某些人是潜在杀手。而这些自然更没有什么依据。如果根据外在因素,能制定防范公式照搬着用,问题就好办了。但没有人知道悲剧会发生在哪里,坏人会出现在什么地方,下一次会用什么方法。事情发生后,责怪受害人哪里做得不周,是不合理的。
人出门在外,在哪里都要做好预先防范,减少危险发生的可能。学校和家庭应对青少年加强安全教育。时下中国教育重视文化课学习。万般皆下品,唯有应试高。生活教育也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不上陌生人的车,不喝陌生人的饮料,少在网上贴个人信息和行踪,这些美国家庭和学校强调得较多。大众文化也会灌输这种意识。对于这些东西,中国家庭有的强调,有的不管,有的不会:比如只是笼统告知注意安全,到底如何注意安全,各人做法说法则各不相同。
除了暴力犯罪外,学生也要防范当地常见的其他危险。对出国留学人员来说,到加州要防范地震,到得州要防范冰雹,到堪萨斯要防龙卷风,到新英格兰要注意雪地开车。各地环境差别甚大,家长难以了解透彻,所以学生一定要听当地权威人士的建议。不要用国内某网红大V介绍的经验,去预防美国伊利诺伊州或纽约市的实际风险。
新到一个地方上学,得去参加学校新生培训,尤其是安全培训。不要将其看成走过场。新生安全培训上,负责的人一般会介绍哪些地区比较危险,哪些场合不太安全。这些培训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安全的实用建议,比如出门一定要对信得过的人告知自己的行踪,去哪里,大约什么时候回来。这样,一旦有意外,他人可尽快报警。警方可以缩小寻找范围利用最佳时机去解救。否则一旦有事他人简直大海捞针,警方也不知从哪里入手。
很多学校还给学生提供安全保障的资源。比如美国有些大学夜间会提供免费公交,甚至有步行陪伴服务,确保学生能安全走到公交车搭乘站。大部分学校都有蓝灯紧急呼救站。平时要留意它们都在什么地方,紧急的时候需要呼救。
出门在外为保安全,需要了解这些实际的建议,学会利用本地化资源,而不要道听途说,通过面相和车型,去形成新的成见。
文章原载于《南方都市报》(2017年7月12日)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