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以前看过一幅漫画:一个人去听励志讲师的课,买了一堆书和碟,说大有收获,可以自己开班做励志讲师了。中国人的教育大多这个路子。这包括出了国的这批人。
 
从1977年开始参加高考的人,陆续进入盛年,孩子已经高考了,如今面临孩子升学问题的,多为我这个年纪的 —— 亦即七十后这一批。我们考上了大学,也不管自己做成了什么,或是还有多少遗憾,就开始放弃一切,把重心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帮助孩子再走自己的路,读书、上名校,然后生孩子,培养孩子读书、上名校。这像不像传销?
 
早晨起来,发现我被一位朋友加入到中等学区学校“逆袭”爬藤的微信群,翻开了几页,无非是:学声乐可以加分,怎样可以引导孩子对律师行业产生兴趣,等等。人生苦短,看这些帖子不气死也闷死,于是我退了出去,退之前我写了这么一段话:
 
“不知哪位朋友把我加到此群的。我非常感谢好意,不过看到此群讨论的是如何让娃‘爬藤’的,我还是退出为好。孩子是什么水平上什么学校,为什么要让其爬藤?在本州上公立学校,多接触社会上各类人。孩子自己长大成人后,到了读研阶段,爱上什么学校上什么学校,这样对其未来可能更好。当然,如果孩子自己愿意,去考所谓藤校,不必阻挡。父母尽了一分力即可,使劲拉扯,想着学什么可以帮助爬藤,这‘逆袭’恐属本末倒置,拔苗助长。不如我们自己利用所思所学,让自己更强大一些,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更大一些。”我还转了和《温柔的绵羊》作者聊名校一文。
 
发完我就退了,也没去管有没有人来骂我。我还是那句话,人生苦短。
 
不过我想,是不是我说的残酷了一些?家长不这么做怎么做?这些家长是通过读书、高考这条路走过来的,也就知道这个游戏怎么去玩,乃至到了美国之后,照样想的是孩子怎么做可以为上好学校加分。显然这是刻舟求剑:这里玩的游戏,已经有了些不同。孩子通过各种小花招上了藤校,结果又能怎样?孩子自己的志向从小受到遏制,后来慢慢去杀毒,甚至格式化了重新安装, 也是把青春糟蹋得惨不忍睹。 
 
下午我儿子和同学约了看电影,我在附近图书馆转,看到一本新小说《化学》。作者姓Wang, 名字像是中国人。她本科上的是哈佛,学化学,后读公共健康博士。读完博士,去波士顿大学读创意写作的MFA, 然后写了这本小说。当然,这一连串背景,让人肃然起敬。问题学了化学、公共健康,她咋就走上写作的文青路了?
 
我听到画外音说:走文青的路怎么啦?我的意思不是这个。我很佩服她的背景,也感叹美国教育环境宽松,专业转换容易。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是不是当初作者就想学创意写作,而父母期盼她学更为实用的,或是自己能够理解的专业呢?折腾半天,还回到了自己的“初恋”,亦即写作上?专业这么去换,跟一开始就集中火力,大家想想哪个更好?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揣测,或许完全错误。但如果她最后的志向真是写作,那么前面的漫长求学路,是不是代价太大?从社会资源角度去考虑,她去哈佛读公共健康等等学位的机会,如果留给他人是不是更好?手握七八个牛校offer而浪费,使得天涯海角某个其他人没法去上,最终废掉,只是证明了自己的牛逼,是不是也有些不道德?
 
美国华裔中,这种牛娃俯拾皆是。读书易如反掌,换了一个专业又换一个专业,一路辉煌。不少是在强人父母左右下,作出不大合理的选择。多年后,慢慢脱离父母影响,才走上自己兴趣爱好的正路上。如果没有父母强力影响,会不会他们的成就比现在更大一些?换言之,这种父母的影响,是不是反而让孩子走了弯路?
 
我之所以搬到小地方,一个原因,也是受够了大一点美国城市华人社区的各种攀比,到这里落个耳根清静。孩子以后自己愿意,能上好学校,我一定鼎力支持。但是天天为了上好学校,一切为此奋斗,就跌入传销模式了。
 
如今也有不少英美名校毕业的人,最终回到国内,靠做留学中介,介绍他人去自己母校。这么搞,是不是名校白上了?哪怕人没有什么经历真的是浪费,我们毕竟也活不了一万年,尽量让兴趣、长处、努力结合,提高成效是必要的。关于牛人,让人敬佩固然不错,不过跟新概念上A gentleman is, rather than does的说法相反,我认为“牛人does, rather than is.”不做牛事,枉成牛人。要想牛逼,追求牛以载道吧。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