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Duckworth, A. (2016). 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First Scribnerhardcover edition). New York: Scribner.
坚毅(grit)一词,因科恩兄弟翻拍的西部老片《大地惊雷》(TrueGrit)而扬名四方。在教育界,坚毅被视为青少年核心素养之一。坚毅常被人理解为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让此概念走红的是安琪拉·达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她的六分钟TED演讲引起广泛关注。《坚毅:激情和忍耐的力量》(Duckworth, 2016)一书在其后出版,并立刻成为畅销书。
达克沃斯先后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后做过麦肯锡顾问,不满意,跳槽去中小学教书,不久后去宾夕法尼亚大学,拿下了心理学博士学位,现在她是该学校克里斯托弗·布朗尼(Christopher H. Browne)讲席教授。 她还获得过著名的麦克阿瑟天才奖,奖金为62万美元。这可是一位地道的学霸和牛人,应是青年学子的励志榜样。
智商必要但不充分
达克沃斯认为,对个人成就而言,坚毅的重要性不低于智商。牛顿的智商也不过130, 并不出众。杰出如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这样的人,也说自己最为擅长的,是“勤奋到了荒谬、病态地步”。作家约翰·欧文(John Irving)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天赋,甚至“很把自己的没天赋当回事”,在勤能补拙中变得著作等身。达克沃斯在《坚毅》一书中,打破了人们对于智商和天赋的盲目崇拜,而重提努力的重要性。
与智商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才能(talent)。才能可以说是在现实中着陆的智商。和达克沃斯一样,我也曾在麦肯锡工作过。我做的是翻译,在接触工作文档和出版物过程中,就深深感到麦肯锡过于迷信个人才智。在中国招人时,该公司只考虑北大清华复旦等几所名校。为了考人才智,麦肯锡招聘时会问“中国有多少加油站?”之类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它们表面上想考知识,实际是想了解应聘者解决问题的思路。你可以一步步做假设,例如中国有多少人,平均多少人会有一辆车,多少车会需要一辆加油站等等。验证假设所需数字,会有专门的研究团队去找。
日子久了,大家能找出回答这种问题的套路来,它们成为新的俗套。麦肯锡换别的方式出题,但换汤不换药,不过是要用别的办法找对“聪明人”,找到“人才”。这跟姑娘结婚,总想一次到位“找对人”一样。要知道,个人对于生活的经营,也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
麦肯锡的顾问曾出版《人才战》(The war for talent) 一书(Michaels, Handfield-Jones, & Axelrod, 2001),很畅销,造成人才紧俏,需要去抢的社会印象。抢来的人才,有很多在单位处在闲置、误用状态,比较浪费。在麦肯锡这种组织里,来自名校的人才大把,但是我发觉一个奇怪现象,大家还是以当年托福考了多少,在某某少年班就学,上了某某名校之类事迹为荣,应了《温柔的绵羊》(Deresiewicz, 2014)一书中说的一句话:“名校毕业生有的人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读过某某名校。”我后来离开了这家管理咨询公司,去做管理培训。此转换中深切体会到,后天培训、培养对于人才发挥作用才是至关重要的。
坚毅所指为何
“破”了天赋崇拜之后,作者所“立”之论为何?Grit有哪些内涵?grit一词本指沙砾,也包括耐力、勇气、在困难前不放弃、在痛苦时不屈服等特质。坚毅的内涵,包括勤奋、坚持、意志、耐力、决心等。
坚毅这种品质的提炼,以及它与成功的关系,多来自作者自己组织或者阅读过的心理学实证研究。1940年,哈佛大学曾对130个二年级学生做过一项试验,让其在跑步机上跑五分钟。跑步机自身设置暗藏障碍,在上面跑步很难,参与试验的学生坚持时间不一。学者对这130个人进行了长期追踪,发现多年后,这130个在智商上都属于天之骄子的哈佛毕业生,日后个人成就和人生幸福,和当初在跑步机上坚持多久有高度关联。作者还曾在西点军校做过测试。西点军校进去的个个都是狠角色。但野兽营之类辛苦训练,让很多学员不堪承受而被淘汰。可见智商能给人笑在起跑线上,坚毅能让人笑在终点线上。
使命意识也是坚毅的内容之一。没有更大追求、有才而无德的人,若有“坚毅”习惯,永不放弃,恐怕对个人和社会祸害更大。因诈骗丑闻破产的安然公司高管杰夫·斯科林(Jeff Skilling)是前麦肯锡前顾问,崇尚智商,为了保持公司精英统治,每年淘汰绩效为最差15%的员工。这惨烈的绩效文化,使得品德什么的都成了浮云,大家为了结果不惜手段。这种欺诈盛行的文化,最终让公司倒台,大批无辜员工失业,客户血汗钱付诸东流。
人才寻找的工作意义,可区分为工作(job)、事业(career)和人生使命(calling)。有个类比很好地解释了这三者的区别:一群人在搬砖,甲说我在搬砖(job),乙说我在建教堂(career) ,丙说我在为上帝的殿堂做工(calling)。这些并非互相排斥的概念,使命感强烈的人,更有可能百折不挠。使命感便是“坚毅”的内涵之一。
在个人培养“坚毅”的部分,作者一共四个章节,分别是“兴趣”、“练习”、“目标”和“希望”。在练习方面,达克沃斯和曾经专门研究体育、音乐、学术、军事、科研等领域人才的专家一起,访谈、观察过一流专家,发现他们的练习有类似特征。有效的练习不仅仅只是花费“一万个小时”,也包括专注、反馈与反思。
另外三个“内涵”—— 树立目标、传达希望、利用兴趣,更是中国教育的短板。在目标确立上,作者表示,坚毅不是愚蠢地追逐所有的目标,而是学会放弃,追求重要目标。巴菲特曾让自己私人飞机的飞行员树立人生目标,飞行员感觉茫然。巴菲特教了他一个方法,让他列出25个目标,然后选中其中五个,要他划掉余下二十项目标,对它们坚决避开,碰都不要碰,以免分散时间和精力。书中来自各界的坚毅例子很多,值得我们深思。
坚毅是舶来品也是土产品
在美国教育界,坚毅一说之所以流行开来,和辍学率的升高有关。美国高校排名的指标之一是挽留率(retention rate)。美国高校转学容易,退学后重来也可能。辍学的人太多,不乏因吃苦而打退堂鼓的。学校排名背后的一种潜在假设,是学校如果实力雄厚,资源丰富,能给学生提供各种帮扶,他们就不会轻易辍学。根据《坚毅》一书的说法,坚毅也是个人的事,不能都指望学校的支持。
坚毅一说在美国大热后,也在国内流传开来。其间有人说“我们还在讨论学习兴趣,out啦,人家美国都讲吃苦耐劳啦!”可不要忘了,“人家美国”的达克沃斯,本来就来自中国,是七十后的一员,难说没受到中国吃苦耐劳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影响。达克沃斯为其夫姓。这本书在美国冲击力很大,如同另外一本《虎妈战歌》。不同的是,作者没有“虎妈”那么咄咄逼人,把自己的教育观归因于中式影响,站到了文明冲突的阴影下,招致各种争议。《坚毅》绕开了文化差异,作者甚至没说自己原本来自中国。这样一来,她所说的一切,引起的反弹就很少。达克沃斯为此频频成为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NBA、NFL球队教练、和诸多财富500强总裁的座上宾。做哪一行不需要持之以恒呢?
宝贵的是,她在自己的思考中,平衡了努力和兴趣之间的关系。她认为伟大是“可行的”,也是“习得的”。天赋乘以努力就等于技能,技能乘以努力就等于成就。
坚毅是吃苦也是用心
如上所述,坚毅和中国文化对吃苦耐劳的强调,在本质上有相通处。吃苦这种说法,向来被中国家长和老师所喜闻乐见。钱文忠教授曾在“第三界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发表演讲《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钱,2011)中批判“快乐教育”,呼吁家长和老师不要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钱教授反对“快乐教育”,则陷入了两种错误。第一是美国本无“快乐教育”一说,钱教授不过是树了个假靶子在打,这是典型的“稻草人策略”的悖论,亦即批评不存在的对象,包括对方本来没有说过的话,或自己对对方概念的扭曲理解。第二,将学习和痛苦等同起来,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
学习过程中提高标准,让目标更有挑战性,增加适当的难度,这种苦是要吃的。不过也有不少苦,纯属折腾。例如,我女儿的一项作业我很反感,老师让学生把一些词汇的定义抄在作业本上,这些词汇本来是在Quizlet上,学生可以利用Quizlet直接去训练。抄到作业本上花的是无效的时间,除非其目的是为了让高中生练字。换言之,缺乏明确教学作用的吃苦,属于徒劳。学生不知道学习的目的,看不到意义,感觉不到希望,这种吃苦受累作用可疑。学生完全可以带着很强的学习激励去流汗。《坚毅》一书的小标题就解决了读书是吃苦还是享乐这二元对立的问题。坚毅呈现的,是“激情和忍耐的力量”。只有忍耐没有兴趣、目标和希望,就是盲目的吃苦。它是不可取的。
坚毅能够训练出来
我们常说某人比较能忍,有恒心,仿佛这一切是命定的特质。诚然,个性让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坚毅一些,但书中给人的印象,是坚毅是三分天注定, 七分靠打拼。这包括“由内而外”的自我教育,也包括“由外而内”的环境影响。家长的蓄意训练,社会的鼓励和弘扬,都能培养一个人的坚毅。作为家长,当我们考虑培育孩子坚毅的时候,要做“聪明的”家长:既严格要求,也提供温暖的环境,并在资源和言行上给予支持。做这样的家长应该是社会共识。别的任何风格,如纵容(permissive)、忽略(neglectful)和威权(authoritarian) 风格,都已经被证明为低效。
培养孩子的坚毅品格,需要有“有结构的课外活动”,让孩子们系统地学一种能乐在其中的爱好,不管是钢琴还是芭蕾。坚毅不说明不顾其他事实,盲目坚持开始选定的目标。有时候学习者处境变了,为了避免广种薄收,增加专注而放弃,也是可取的,甚至值得鼓励。舍不得太多爱好,最终会一事无成。但放弃也有放弃的法子。小孩子小时候参加兴趣班,以后放弃,作者建议把握好时机。让小孩遇挫时让其退学,会发出不好的信息。不如在一些自然时段作出这种选择,比如比如新学期开始的时候,不再继续下一次的学习,千万不能在学习中间中断。这样也干扰老师、学校或培训机构的部署。另外,也不能过度夸大家长的作用。教育需要一个村庄,大家也可易子相教。孩子在生活中困惑的时候,他们需要靠谱的“人生导师”,帮助他们坚持下去。好的导师,就好比灰姑娘故事里的“神仙婆婆”,不会多加论断,而是能够提供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对孩子来说,他们也往往比父母更容易接近。
美国人什么好的品质都往“领导力”的篮子里丢,中国教育界什么好的品质,都往“素质”的篮子里丢。坚毅成了两个篮子里都有的菜,是好素质,也是领导力的表现。难得找到一个两种教育文化都能接受的品格,是可喜的事。
参考资料:
钱文忠. (2011年 2月23日).“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在第三界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Retrieved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37057b0100oizc.html
Deresiewicz, W. (2014). Excellent sheep: the miseducation of the American elite and the way to a meaningful life (1. ed). New York, NY: Free Press.
Duckworth,A. (2016). 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First Scribnerhardcover edition). New York: Scribner.
Michaels,E., Handfield-Jones, H., & Axelrod, B. (2001). The war for talent.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