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昨日和一教授聊天,说到前不久上海学生参加的一次国际考试,说是勇拿冠军,把第二名都甩得很远,你们真厉害。

我说没什么,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我们学时就比你们长,且善于应试,我们的教学是在考试指挥棒之下开展的教学(teaching to the test). 目前美国也有了这种倾向,尤其是在布什时代“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政策实施其间。但是据我看,和中国一比,还是小巫见大巫。我们小孩被抽去参加一次全国教育进步考试,学校又是发通知最后又是发证书,忙得不亦乐乎,因为平时很少有这种“大考”。而在国内,这种大范围的统考十分普遍。

除了国内的学生考试擅长以外,在美国的中国以及其他亚裔小孩,经常学习成绩优秀,以至于在Affirmative action等政策之下,大家反倒吃亏,因为录取时候,优先照顾的往往是黑人考生。这时候会出现一种反向歧视。

那么为什么亚裔小孩成绩比较好呢?这有多方面原因。有人曾经总结过,说华人教会或者中文学校之类社区组织,或是韩国人的韩国人学校之类组织,促使家长之间相互交流,成为一种“学习型社区”,有利于经验的交流和信息的传播,另外还有群体压力的作用。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我发觉是学时的差别。

过去我在雪城上学,我们一位教授Phil Doughty上课的时候说了一句话,疑似开玩笑,事实上我觉得颇有道理:各种各样的教学奇招,最后发现效果都有限,最有用的是Time on task, 就是多花时间在学习任务上面。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一点Malcolm Gladwell在Outlier 《异数》一书中也曾介绍过。

课外时间造成得差异是其一。人晚饭后几个小时做什么,几乎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回家之后,中国小孩家长有时候会督促学习,美国小孩则有很多热衷于其他活动,例如高中阶段的什么拉拉队表演之类,这种活动就很耗费时间。所以如果计入这些因素,大家比较的前提条件就根本不一样。

而将国内和美国的教育对比,学时和学习的过程也一样是盲点。比如中国小孩从早学到晚,在校时间和朝九晚五的时间差不多,甚至还要“加班加点”。在美国,比如我们小孩,是早晨八点上学,下午三点就放学,那么这样就无端少了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另外,很多小孩还得把时间耗费在等校车上了。

不过美国还不是最轻松的。我过去住的小区,有很多人来自波斯尼亚,是战争后到美国来的难民定居在美国。我们小孩经常和波斯尼亚小孩玩耍,我问从波斯尼亚来的小孩他们喜欢不喜欢美国,有个小孩抱怨说:太苦了,上学就跟上班似的,早晨去,到大下午才回来。我问那么你们老家呢?那个小孩说他们老家上学只是上午。

我跟这位教授说到了学时的问题时候说,为什么美国不让中小学五点放学呢?对于我们家长来说,这样会非常便利。在双职工家庭,由于孩子三点下课,这个时间不上不下,安排接送非常不便。

教授说,你不知道,跟你们中国的小孩不一样,你们的小孩都比较尊重老师,上课守纪律一些。美国很多老师,几个调皮学生对付下来,到了三点就已经精疲力竭了,哪里能熬到五点。

他问我中国老师是怎么做到的。

我说怎么可能会累得精疲力竭,因为语文老师上完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语文课就走,然后数学老师上,然后是英语老师上,这么交叉穿插,老师是可以缓一口气的,当然有时候安排着几节课连上的情形也是有的。

美国很多老师是homeroom teacher, 一个老师什么学科都教,对付下来确实不易。我问F3, 这个老师什么时候休息,她说只有上一些specialty课程的时候她才不在。

这种学科不分得那么清楚,有利有弊,弊端是老师太累,可能有时候一门学科里基础打得不是太牢靠,好的地方是没有过早割裂学科之间的关联,以至于能够在现实世界和课堂之间,仍能建立起各种关联。

而这种学习过程、学习时间的截然不同,也自然会影响到以后的成长。我不是在这里厚此薄彼,说美国的方法比中国好,或是中国的方法比美国好,但是如果仅仅比较考试结果,忽略所有这中间的过程,那种比较是极其粗糙,也是没有意义的。

而在这两种不同体系之下,小孩面临的问题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美国小孩乘坐校车上学,会遇到校车上的“霸王”(bully)问题,学校会有校车的时间安排问题。

忽略这些过程因素,而仅仅侧重于某种教学方法,不管是中国学美国,还是美国教育学中国,都注定难以成功。

我曾经听说过一个故事,说有个地方召开一个国际会议,来宾包括来自阿拉伯沙漠的一些人。这些人住在会议中心,最感兴趣的是不是会议的议题。几个阿拉伯老兄,在厕所里呆住了,那水龙头一拧,水哗啦就下来了。他们想,这多神奇啊,在他们的沙漠里,有时候为了找水,要找上几天几夜。因此,会议结束后,他们买了一些水龙头带回去了。

大家想想看,这水龙头到了沙漠之后,还会一拧,水就哗哗下来吗?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