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2016年川普当选总统,让人感受到精英和大众的尖锐对立。川普号称代表底特律等“锈色地带”的普通人。他用充满着形容词最高级的粗糙语言,打破了《纽约时报》等精英掌控的媒体所有的预测。川普靠着富翁老爸“借”的第一桶金,成长为房地产大亨,和普通人毛关系都没有,咋就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的代言人?不过想到川普那种简单、直接而高效的沟通方式,我感觉他是披着平民外衣的精英社会的成员。这样独特的新精英,率领平民打败了不愿和平民为伍的旧式精英。小布什和川普都是这种狡猾的精英,他们受的是精英教育,来自精英家庭,可是他们敏锐地把握平民百姓的脉搏,在需要的时候和他们打成一片。
我自己对精英和精英教育向来反感,不过准确地说,是反感那些吹嘘祖上是皇族、书香门第、大资本家,自己并无建树,甚至对社会祸害多于造就的没落豪门,和小人得志的各式新贵。而西莫斯·可汗在《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一书(看文末原文链接了解更多信息)中描述的一所寄宿精英中学,倒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精英教育应该是什么样。
对一所学校最好的反思性观察也许来自于这所学校的校友。他们回答了一个让公众关心的问题,精英教育起步之初允诺的一切是否在个人成长中获得了验证,好的教育究竟给学生提供了怎样的智识和文化储备?《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一书就呈现了一个良好的范本。
作为美国最好的寄宿制中学之一,圣保罗中学诞生于1856年,第一任校长柯伊特上任时只有24岁,在他40年任期的后半段,对美国教育系统造成的影响之大,堪比托马斯·阿诺德通过领导英格兰的拉格比中学造成的影响,后者把爱弥儿的教育理念引入了校园,着力塑造强壮的人。圣保罗秉承的理念,不同于强调系出名门、家族纽带的排外性质旧精英模式,而是希望成为一个包含种族、民族和经济多样性的社区,“为余下的世界提供典范”,可谓是精英教育界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圣保罗中学学生500人左右,每年学费40000多。其实在哈佛也这样,学生家庭的中等收入介于11万到 20万美元之间。但是圣保罗也设置了大量的奖学金,试图接近不分收入的英才教育。普通人进去,和一群衔玉而生无衣食之忧的公子哥白富美在一起,无形压力还是有的。普通孩子看到校工,会时不时想到自己的出身。值得学习的是,学校在他们学习期间,如何造就包括他们在内所有学生能上能下的从容淡定。
学校把人招进来之后,那种旧式精英教育的内容也还在,有着“贵族教育”的影子。学校对新生的第一堂课,是吃饭。这里吃饭讲究,跟长辈说话讲究,穿衣也讲究,方方面面培养学生的外在品味。女生哪怕穿得露骨,也能做到不让人感觉像妓女,分明是要打造“女神范”。学生之间冲突的解决,不诉诸武力。这些行为被视为粗鄙。该校和梁山好汉一样论资排辈。新生老生之间、新老师和老教师之间,座位都分得一清二楚。这让我想起了今年去剑桥大学参观时,同学给我的一些介绍。比如剑桥草坪学生是不可以踩的,但老师或高年级同学就可以。所有这些外在的东西,中国各国际学校和贵族学校都不难学会,这样去教育有好无害,但这都只是皮毛。
此书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此校怎样培养淡定而不显摆的精英。圣保罗继承了哈佛大学校长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特提出的“自然贵族”理想。哪怕校园里名流云集,学生也学会了靠着努力打造自己的优秀。血统、家世、财富甚至聪明这些属性被隐藏掉,学生珍惜的是卡罗尔·德怀克所称的成长思维,管你有钱没钱,爱拼才会赢,自己争来的卓越才被尊重。新生因为姐姐上过该校,对学校的“秘密”张口就说,却被老生修理得够呛,因为这一切不是他自己体验而来的。
在教育上,这里的学业负担一点都不轻,作者自己所上的一门课上,学生要看包括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康德的《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密尔的《论自由与功利主义》、尼采的《论道德的谱系》等书。学校的课程设置也非常有趣。低年级不分英语、历史、社会科学这些具体学科,只上一门人文课,把具体学科领域揉到了一起上。到了高年级,选修课品种多而精,500来人的中学居然有50多种选修课,包括“当代爱尔兰文学和历史”、“夏娃之女:宗教中的女性经历”、“漫画小说的崛起”。理科选修课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和银河系天文学。在教学法上,学校让学生探讨宏大问题,包括“什么是爱?”“什么是美德?”“宗教是如何改变世界的?”“什么是他者?”“什么是神话?”知识在这里不被视为力量,而这种大胆设想、发问、思考的能力,和广泛的人文修养,则成了这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新精英阶层博览群书,读书的多少,将使得他们和普通家庭的孩子鸿沟越来越大。这些年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中,普通家庭的孩子学数理化和各种工具性学科,以日后谋生为主,而土豪们的子弟在学艺术史,看《玩偶之家》、《黑暗之心》、《贝奥武夫》、《大白鲨》以及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
该学校另外一种淡定,是文化上的,学生会看高大上的著作,谈论高雅艺术,却也不忌讳饶舌音乐,学生学会在各种文化之间穿梭自如,这让他们能够在鸡尾酒会上高谈阔论,一下子丢到底层人民中间,也能悄然混迹其中,不显突兀。
对于无限可能性的追求和实践,让学生在知识领域,形成了一种知性的淡定。这些精英学校和哈佛等名校关系密切。和圣保罗类似的一所精英高中过去有一传说,校长拿三张纸,上面分别写着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些名字,学生自己填。这个“志愿”一填,基本就可以录取。说到底,这些高中和名校互相知根知底。这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被训练出来的思维习惯、远大志向和心灵上的淡定,也和哈佛们保持一致。
另外一种淡定更为难得,它保证了学生不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学生学习在不同阶层中穿梭自如。本书作者也是圣保罗校友,回忆自身经历的时候称“圣保罗是一个我学会去融入的世界”。这种学校不是“在穷凶极恶地制造有钱人。”学生被训练的品质,包括善良、人性、同情、热情、责任、活力、创造和独立。他们不会感觉高高在上。该学校训练的是新精英,淡化对生活品味、社会网络的重视,而是视阶级为能上能下的阶梯,而非人为的屏障。大家能精确地识别并尊重阶层的存在,却又能在需要的时候打破它,创造亲密关系。能做到这样,也需要一定精神和信仰的力量。这里打造新绅士的依据,是“温和的家庭式基督教养育”。旧精英看重经济实力、封闭人脉和共享文化,该学校培养的新精英,不靠小圈子的自我封闭来界定自己,而是以自身的开放性、包容性,在阶层明显的社会现实中周旋。这种教育,不是空喊的,学校自己在言传身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例子,是学校让老师在礼拜堂按资历入席。可是后来学校招来一些有色人种老师之后,他们由于新来,按照资历全坐后面,让人联想到种族隔离。学校为了打破这种认识,立刻调整座次,把大家打散,直到这些非白人教师熬到了“上座”,原来的座次习俗又“顺利返航”。
我在美国学教育多年,深知社会经济地位对教育成就的影响,而教育又决定未来的社会经济地位。这是一个草莽英雄和知识英雄辈出的年代,过去依据血统和出身的等级制度,被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冲击不小。圣保罗中学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社会情境下,都能表现出从容和开放,这是美式精英教育给我们最大的启示。这种淡定的新精英教育是要得的。
注:图片均来自圣保罗中学网站,本文摘要刊登于《中国教育报》,《特权》一书为其年度十佳图书之一。
作者公众号:fangberlingz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