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994年,台湾学者王财贵在台湾发起“儿童诵读经典”运动。他的方法传入大陆后,迎合了家长们对于教育大环境不满的心理,当时国学也炙手可热,所以一时间,各地“书院”纷纷涌现,吸引了一些想脱离教育体制的家庭。入住书院后,孩子们诵读经典,死记硬背,老师不去讲解,甚至蓄意阻挡孩子们去理解。从《新京报》的专题报道上判断,这场开展了十年的读经运动总体上失败了,它成了一场残酷的试验。好心的家长,不愿意学校“耽误”孩子,将其送去书院读书。十年寒窗后,孩子们并未不费吹灰之力成为圣贤,反而羡慕体制内学生。现在他们中很多人茫然无助,有的要靠自考去自救。无奈知识结构不健全,自救谈何容易?如在英语上,这些知识结构狭窄的学生,可能不及小学一年级学生。

这个结果并不让人意外。诚然,现行教育体制存在各种弊端,但我认为还是步步为营改进为好。体制外的改革和尝试,应由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来主导。靠着某个魅力人物口若悬河吹捧起来的野路子,少涉足为妙。这方面的教训这些年可能大家见识过不少了。80年代末导致洛阳纸贵的扶忠汉双向式英语速成学习法,《光明日报》专版介绍过,何等风光!现在还有谁记得?再后来李阳的疯狂英语风靡多年,但也渐渐失去了一线城市的市场,开始转向二三线城市和农村。疯狂英语还灌注了感恩教育、爱国教育等内容。即便如此,也难挽颓势。少年读经运动,和这些路子的教学法没有什么两样。倡导者、组织者不过是在某一个方面有所感悟,便将其无限扩大,同时结合老师个人兴趣爱好,制造古怪的学习方法。

逃离体制,不能脱离教育规律。诵经而不求解的学习方法,不利于学习者思维开发。本杰明·布鲁姆认为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等层次。诵经若主要是背诵,不让学生理解,是阻碍学生除识记外其他认知技能的培养。西汉·戴圣在《礼记·学记》中也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换成今天的话来说,仅有记忆的知识,一个人是没资格教书育人的。戴圣还强调学生好奇、发问和个人反省的必要:“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他还让我们看到了今日所说的体验式学习法。学生需要边学边做,充当认知学徒:“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无论是从现代教育理论和古代学习传统来说,诵经都离经叛道、走火入魔。

从《新京报》的报道上看,一些书院老师携带私货,让孩子背诵大量佛教经典。表面上看,这和美国脱离公立教育,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动机相似。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的人,有不少是不满公立学校对基督教教育的排斥,而决定在家上学的。不过二者只是形似而非神似。在家上学的孩子,家长也鼓励孩子理解、探究,帮助他们将学习与生活关联,而非死记硬背《圣经》。

另外,更多家庭是感觉公立学校挑战不足,或者是孩子有多动症、艾斯伯格症等情况,认为他们不适合学校教学,才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这样可以开展更灵活、更个性化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在家上学的学习内容和公立学校比较类似,甚至完全使用公立学校教材,只是教学方式方法上有所区异。家长们在家教学,也会调用学区等资源。网上也有专供在家教学的资源,包括教学录像等。供孩子在家上学的社会基础设施很完备,所以在家上学在美国长盛不衰。

参与团队,关心社会,也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部分。很多体制外读经班强调的是“封闭式教学”,使得孩子们的学习成了黑盒子,不知道老师在教什么。孩子们生活单调,甚至饮食结构都成问题,比如某些学堂学生居然天天吃南瓜,几百遍擦桌子,跪在地上擦地。这些做法,比如参与集体劳动,本身都是好的,但这么死板地去做,就把好的教育给玩死了。美国在家上学的孩子,家长为了避免社交的缺失,会安排一些社会活动,比如参与当地教会、俱乐部的青少年活动。家长往往会在某些学科上技能不足,此时大家会组成互助学习小组,让在该学科上有专长的家长或老师,定期给孩子们授课。这样一来,在家上学的学生兼有个体化学习的灵活,和集体学习的益处。

建议考虑脱离教育体制的家长,多多考虑这些教学法上的严谨。不要赶风潮,拿孩子的青春,赌一个前途未卜的明天。

载于《南方都市报》2016.08.30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