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任何国家都为教育改进发愁。此问题之棘手,皆因人本身太过复杂。教育之事,是己事、家事、国事、也是天下事。每一个受教育者(也就是每一个人)的“用户群”都不一样,而不同群体还有不同诉求。被教育者需什么素质,并无标准答案。教育想达成什么目标,也难有社会共识。不信找个闲着没事的梅雨天,把邻居、雇主、父母、配偶、孩子召到一起来吃个饭,顺便分析以下自己的教育如从头再来应怎么做。你就看酒过几巡才能形成共识吧。即便就人的教育目标能达成一致意见,在手段上,是用正式教育还是非正式教育,正式教育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人也会有迥异的理解。有时候我们不过抓住现有教育的某项失败,奋起反击,可搞不好又与初衷背道而驰。如今教育改革和创新呼声四起,但能人不多,混子不少。教育这么老大难的话题,谁要是认为自己有标准答案,他/她不是疯子就是骗子。

改革难,有时候重起炉灶还好些。与其在高考分数上加加减减,课目上左右腾挪,不如在教育的某个南海边画个圈。重新想象教育,忘掉正规教育的目标、过程、标准传统吧。这时也别急着上方案,不妨先形而上一点,想想人的本性。接下来的努力,是依据其先天条件,顺其自然地让其生长,歪曲了则矫正,伸展了则扶持。这种貌似道家思想的做法,倒是一些进步教育(Progressive Education)的尝试。

有这么一座学校,位处英国萨福克,环境优美,学生们可以在乡间散步,在海岸观光,看电影,听音乐,演戏剧,这让人想起《死亡诗社》。这里有三个F: 自由(freedom)、新鲜空气(fresh air)、新鲜食物(fresh food)。这三个说法把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诸多要素一网打尽了。该学校是成立于1921年的英国寄宿制学校夏山学校。1960年,其校长A·C·尼尔在美国出版了《夏山学校》一书,介绍了尼尔对学校的经营理念。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为其作序,盛赞学校培养学生自律,发挥其内在良善的做法。受其影响,该英国学校也开始吸引国际学生。

这神秘学校训出来的学生自己如何看待母校?2011年,侯赛因·卢卡斯追踪访谈了该学校不同届的毕业生,写了一本《夏山学校》的追踪版。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本书比校长1960年的著作更有意义。我们已经离开了60年代那个狂热的“进步年代”,能更清醒地回顾此类教育实验的得失。另外,“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仅凭学者甚至学校介绍没有用,追踪学生的生涯,能更好地看出实际成效。此书以《夏山学校毕业生》为名,2015年在华师大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本教育界的《道士下山》。那些在名噪一时的夏山学校上学的人,下山之后今何在?

很多学生带着浓厚的感情回忆夏山。这里成绩好的龙孩子和成绩坏的虫孩子,学校并无区别对待。学校蓄意培养学生内在动力和广博爱好。对于从事文艺、研究的人来说,夏山的体验和积累,给他们的发展带来强大后劲。这里的教学是体验式教学,学生学做各种手工,含木工、陶艺、服装制作等。正规课程则稍显松散,学生爱上不上,不上未来后果自己担。这做法,把传统学校的正课和兴趣班180度大翻转了。

创办人和校长尼尔(A.S. Neill)不强调教学法,而是默默调动学生内心的激励,调养他们的自律自主,不强迫他们做事。不强调教学法不等于心中无法。举个例子:和正规学校那种壁垒森严的年级制度不同,夏山纵向互动很多。大孩子和小孩子频繁交往,大的带小的,如师傅带徒弟。这就是近年常被人鼓吹的“同伴式学习”、“认知学徒”等概念。1921年创办的夏山,至今仍未落伍。夏山鼓励探索,让学生从“太难了”的抱怨里走出来,“试试看”,从而打开了孩子的创意空间。学中做也在夏山受欢迎,木匠工房一直开放。学校的沙发,有的就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学生可以一边听同学朗读一边做针线活,听完了自己也会了。从不同毕业生描述的人生轨迹上看,夏山学生毕业后,有很多在创意行业做事,有工艺设计师,有音乐人,美工,等等。

夏山学校环境自由,号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儿童民主机构”。孩子们有不上课的自由。或许这一点太极端,普通家长和学校接受起来,会消化不良。但有个做法可以立马借鉴。我们应该给孩子适当自由活动时间,不去打扰。《高绩效人员的七个习惯》作者柯维也要我们学会休养生息,以逸待劳(sharpen the saw)。逼仄环境下的小孩真可怜,远不如我们童年自在。我们小时候,比如放牛、打柴,只要你把任务完成了,别的时间干什么,家长是不管的。而今普通孩子没有片刻安宁。家长和学校存心挤走孩子的所有自发活动空间。孩子一有空闲,赶紧找点别的安排填进去。父母总担心孩子一个人发呆、呆坐、闲逛不好,动不动就去骚扰一下:有没有写完作业?有没有练琴?你呆在那里那么长时间干什么?作为一个大人,如果老板这么聒噪你烦不烦?这么一来,家长、孩子都累死了,而操劳轻则为徒劳,重则为伤害,本来是双方可以避免的。“在夏山,你可以一个人呆在房间、树林、任何地方,没有人来烦你。”老师课上课下和学生之间并无距离,能轻松友好相处。这样的自由,孩子们自然都十分喜欢,有的暑假都不肯回家。甚至有学生读完了书拖了几年不走,需要校长来赶人:“夏山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

来夏山的人出于不同动机。有的是家长慕名而来。有的是家长根本无法管教孩子。有的是夫妻关系恶化,一方想带孩子到这里躲避,病急乱求医之中送到夏山学校。和其他地方一样,这里不乏(甚至更多)问题儿童。别的学校有心理医生,给予“治疗”,在这里,校长不让任何学生感觉被治疗,而是设法让其自愈。当你真诚地召开会议,广泛采纳各种意见时候,学生自然会养成客观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将人和事分开的各种好素质。

夏山预设人性美好。这样的认识让人勇敢无惧。夏山让我们看到,我们不必把学生当奴隶或囚犯或小偷,仿佛他们一不被我们盯住就会犯错。在学生的记忆里,夏山给了他们行动的自由(而不是不行动的自由),但让其知道不良做法的结果。这种训练,让孩子们形成了超强的自治力。外界儿童的处事逻辑,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反馈式教育是大多数。在夏山,孩子的心智自然发展,头脑中概念、人群中的关系,均有机而自然地发展。外界那种“有事找大人”的办法在这里行不通。孩子在夏山至为宝贵的训练是培养内在驱动力。后为教育哲学学者的毕业生戴恩·古德曼总结:“如果夏山的成年人都消失,孩子们照样过得好好的。”她猜想,如果其他传统学校的成人突然消失,结果不可想象。“在孩子面前,成年人拥有权力。也许因为他们自己是孩子时,没有受到尊重。但是,如果你摈弃权力,你会发现,社会并不会崩溃。”

孩子这种自律和其他素质是在训练中习得的,不是口头灌输出来的。夏山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自治会议治理。学生有的不过十一二岁,就一样在会议上发言。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效果好过从上而下的推行。当然,青春期的孩子总归是孩子,叛逆会让一些大会议定内容失效,这时候学校就开始“独裁”,让孩子知道不能自治的结果是什么。

成龙说中国人要管的。让孩子们在一起议事,成吗?《蝇王》里我们看到:一批孩子们流落荒岛,便放纵恶行,弱肉强食,比成人世界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多个毕业生反感《蝇王》里描述的那种世界观。夏山的基石是对人良善的信奉。包括性,一切在夏山都是健康的。学校不管孩子是否裸体游泳。性方面比较率真。大家坦然谈论性,一如人类堕落前天真质朴的模样,但是很少有“实干家”。晚上男生跟女生吻别,却并没有导致淫乱,反而增添了些节制。夏山并没有在理念上打锣敲鼓地宣扬特别的理念,如男女平等,但学生在这里根本感觉不到男女地位有什么不同,是道士下山一般离开之后,才看到了社会上的差异。夏山是如何浑然天成地实现了平等?这体现在细节上的实践。比如在自治会议上,夏山的逻辑是谁的意见合理听谁的,男女关系故而真正实现了平等,而没有落入谁比谁强的话语窠臼。

夏山给我们的另一个馈赠,是创办人和校长的无为而治。学生在学校觉得一切太自然,往往只是离开之后,才感到了夏山的不同。而今一些教育管理者,稍有成绩,就迫不及待地飙名词抛理念建模型整语录,搞形形色色的个人崇拜。即便这些人真的很牛,他们离开了,死了,学校能不能借着他们当初的个人魅力维系下去?夏山的创办人尼尔蓄意避免自己向学生灌输自己的观点和影响。一些早期学生甚至对他毫无印象。这样的克制至为难得。没有这种克制,说什么宽松的环境自由的思想都是虚的。当然,也只有一个具有大爱的人,才真能做到这样。如今教育领域暗潮汹涌,很多人试图在改革中成为教育英雄。夏山告诉我们,真正的撼动者,或许隐身于幕后,在“无我”中润物细无声地带来改变,实现理想,不急吼吼追求彪炳史册的功绩和“精神遗产”。

夏山如同伊甸园。这当然不全是好事。夏山也让人过早体验了教育的上好状态,对于日后从事教育的人来说,这一体验也颇有毁灭性。在就职于教育行业的毕业生海尔妲·希姆斯眼中,夏山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让她黄山归来不看岳,难以接纳其他类型的教育环境。如她所言,若公立学校里有夏山一半的环境,情况就会好得多。

也有的人出去之后,没法理解外面的世界,得了忧郁症。不过这好比是长跑第一圈后出现呼吸困难的极点,闯过去之后,情况则会好转。从长远看,夏山学员的人生不说更成功,但往往更精彩。有的人在夏山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却能环游世界,空着手到100多个国家在各地都能讨生活,甚至后来成了大企业高管。夏山教会了他们怎么生存,引导他们不循规蹈矩地生活。从夏山下山的人都能力超强。如果他们出来后碰壁,从其叙述上看,往往是周围社会的价值观与夏山相距甚远,反差太大,这不是夏山的失败,而是社会的失败。夏山们多了,结果应该更好。

原载于《外滩教育》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