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任何领域的成功都需要一万小时练习。总体来说,成功确实需要时间量上的投入,但同样一万小时练习,各人用起来效果不一。就好比同样有一万美元,也不是人人都像股神巴菲特那样将其成倍增值发大财。不同学习者精通某一领域所需时间,取决于各人知识储备、精力投入、干扰因素,以及受教育质量的差异。心不在焉练习一万个小时徒劳无功。有经验的学习者则能事半功倍(这种高效的学霸真的存在)。
不同学习者需要不同的时间投入,才让能力本位教育应运而生。这种教育在企业界流行得早。毕竟企业员工无法定期投入大量时间去学习。十几年前我在美国管理协会(中国)工作时,就参与开发适用于主管、经理以及领导者的能力本位课程。这些课程有的至今仍受欢迎。
而能力本位教育到了学校环境下就有些水土不适了。学校的结构、教学与管理活动多以严格的时间概念为基础。每节课、每个学期和获得学位的时间都有限定。大多学生在学校修学分熬到毕业,过程如同劳改犯的“有期徒刑”。这种“徒刑”还无“假释”机会。有的学生在已经熟悉的内容上,无端耗费了双倍时间。正因这种苛刻的基于时间的学习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个性化学习才应用而生。我认为,这种个性化学习也应该和能力本位教育和掌握式教育结合起来。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在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努力下,能力本位学习在缓慢而坚定地渗入到教育界。例如,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和西部州长大学,能否拿到学位完全取决于学习者掌握能力的进度。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如何把学生的工作经验和过去的学习内容融入学位课程中,从而减少学生需要耗费的时间和金钱。微学位(Nanodegrees/microdegrees)、学习徽章(badges)以及微证书项目(“micro” certification programs)使得学生可以自由地学习知识。去年,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领英(LinkedIn)收购了全球领先的模块化学习网站林达学习网(Lynda.com)。在我看来,这标志着职业与学习之间那堵墙被推倒了。
技术发展了,学习课件与课程管理系统使得能力本位的个性化学习越来越容易开展。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为公众 —— 尤其是无从跨越精英名校门槛的公众 —— 提供了过去没有的机会。这些变革正在颠覆教育,让人振奋。
教师们不一定非要等着学校大规模推行能力本位教育才有所行动。老师可以在课程层面开始这种新的教育。能力本位教育需要对课程或者学习项目重新设计。下面是我对于这种设计的一些建议:
考虑学习结果
“能力”这个词,通常和工作当中所需具体“技术”联系在一起,这会引起误解,让人以为不能直接兑现为求职技能的人文教育就不重要。个人在为未来做学习准备时,更应注重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家庭、组织、以及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关注学习最终结果(learning outcomes)能让我们更关注如何成为高效、协作、快乐的社会成员。评价个人能力也应从学习效果出发。
对能力进行规划
教育者在了解需要达到的学习效果后,需要做出一份详细的能力教育规划,包括他们希望学生获得的能力,这些能力和职业及个人发展的联系,测评的方法,以及测评的标准等。在教育创新中,这类前期规划容易被忽略。人们匆忙寻求解决方案,不仔细思考问题成因和本质。学习者倘若缺乏清晰而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则往那边走都会绕弯路。
淡化分数意识
对于能力本位教育的担忧之一是其非传统的评分方式。能力本位教育通常采用简单的及格或不及格、通过或未通过,来评估学生是否具备相应能力。和分数制相比,此做法或许给人不严谨的印象。教育者应说明这样评分的依据,并清晰表达出对学生的高期望值。同时,必须保证评估方式稳定、可信,确保学生掌握了知识。如果要利用传统的分数,则在测评过程中使用,作为手段,最终让学习者达成“通过”或“合格”的结果。
评估掌握程度,而非智力水平
按照常模分布,将人进行划分,违反了能力本位教育的初衷。我们必须按照个人能力的掌握程度进行测评。为什么不能让整个班级或者整个年级全都通过同一项测试?如果教育就是为了找出集体中最聪明的人(或者最愚笨的人),大家一起吃个午饭、玩个游戏甚至结伴出去走走的,就能达到同样效果。为什么还要花上几万美元以及十几年的时间,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某人的聪明或者愚蠢?教育的目的更应该是让人通过学习得到改进,而不是将让区分出三六九等。
打破知识的诅咒
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打破自己的“专才诅咒”,就没有办法让学生掌握一项又一项的新能力。一些业内专家当高手久了,忘了初学者的处境。学科之间的千头万绪,专家看起来一目了然,当初学者可能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这种现象不该发生在能力本位教育之中。为了帮助学习者掌握技能,必须把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掌握了具体的学习目标, 学习者的能力和动力都能得到提升。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打破专业知识的诅咒,比如创建思维导图,从学习者那里获得反馈,或者向我们这些教学设计者寻求帮助。我们能够发现学科专家所看不到的教育盲点。
(编者注:“知识的诅咒”一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实验,指我们很难想象世界在未知者眼中的样子。)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每一节课都要有一个设计文档,对预期目标、能力、评估方式、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材料进行整合。在美国,我们将其称为教学大纲。它能如同合同一样,让教师履行自己的教学职责,让学生履行自己的学习职责。好的教学大纲能让老师清楚该教什么,怎么教,而不是单纯地等到上课时把知识倾倒给学生,学生记住多少算多少。
给予学习者延伸的空间
学习者可能学得很快,这是好事,但为那些动作超前的学生创造空间,也要兼顾落伍的学生。许多大学现在都提供额外的补习,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与此同时,不要“惩罚”那些学得快的学生,不要拖他们学习的后腿。要创造机会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或者扩展他们的能力范围,比如付费让超前的学习者辅导其他学生,培养他们的教学与领导能力。
提供资源
虽然学习者能够自由选择学习的进度和方法,并非每个学生都能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个人化学习有时候貌似缺乏完整的“结构”感,这会让学生感到焦虑、恐慌。因此,在学生们遇到瓶颈时,提供支持与资源帮他们度过难关非常重要。
来源: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