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随着六尺巷走红,全国都在说“礼让”,“让他三尺又何妨”。作为桐城人,这些说法我双手赞成。可是,当我们“替对方着想”的时候,知不知道对方想的是什么?或许对方还觉得他礼让了你不领情,甚至你欺负了他。礼让姿态是成功第一步,是起点,不是终点。仅有姿态不够,让他人愉悦,不让自己过度委屈,还需相应能力,例如对他人处境的想象力,对“拥有成本”的审慎对待,和对自己需求的诚实表达。

培育替对方着想的想象力

人类的怨念,有不少是因世界观、人生观、家教、学校教育等诸多差别,各人对同样事物定位不同。一个人的肉,是另一个人的毒,因此才有怕油腻的县官罚饥饿的囚犯吃肥肉这种荒唐事。在所有关系中,人们都得设法想象对方眼里是什么景象,即便不能认同,知己知彼也好。

说人和人眼中世界不一样比较抽象,我们不妨举个极端的例子:NICKOLAY LAMM有一个“猫眼睛中的世界”项目,展示人和猫眼中世界的不同。我们发现,有时候猫看得比人模糊,而到了夜里,和对慢速移动的物体、动物,猫眼识别能力更强。


上面是人眼中的风景,下面为猫眼中的风景,下同


(图片经作者同意使用。请勿转载,使用请经其网站与其本人联系: nickolaylamm.com)

好比猫那样,你看得明明白白的东西,对方看得朦朦胧胧。对方从自己角度看得清清楚楚的东西,你又看得模模糊糊。很多关系里,大家可能都是“好人”,有“好心”,但遇到一起,双方在定位和定价上会完全误判,于是矛盾丛生。“我都是为他好”,“我为她(她们家)做了这么多,他们怎么这么狼心狗肺?”种种怨念会一一爆发。我们举个很多人都会遇到的例子(这种矛盾可能发生在男女任何一方,所以我们仅以甲乙来代表):

甲方:我父母来给你带孩子这么辛苦,给我们省了钱,都是为我们好,你良心给狗吃了,这么不体谅!

乙方:我家人不能来看孙子,多出你们家两张嘴,我额外负担也就算了。说话做事还不得罪他们,你怎么不晓得我的付出?

到底谁错了呢?可以说都没有错,都不容易。甲方是力量上有付出,值得尊重。但甲方不能在说辞上把自己父母简化为保姆来算计付出。他们毕竟也享受了和你和孩子在一起的天伦之乐。只说前面的付出,不说后面的获得,也是不诚实的表现。如果真心觉得父母力不从心、得不偿失、苦大仇深,就直率提出来,把租借给祖辈的养育责任收回来。其实在任何事情上都这样,自己觉得值得做的事情,最好带着欢喜心去做,要做就做好。不然让对方想别的办法来解决,说不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祖辈不要自作多情地认为自己不可或缺,继而把怨气放在两口子中间。乙方或许因为对方父母过来,家里小,自己父母没有办法过来,自己这方面便有所牺牲,而且有对方父母在,自己毕竟不能像过去在家里一样随便说随便做,感情上也挺累的,对方若是不能体谅也一样会产生关系裂痕。

这种认知差距中,大家多听少说,看对方出发点是什么,会解决不少问题。“中间人”两边打圆场,传扬正能量,相互夸奖,则这些都不是问题。一个人长期有怨言,或道德绑架,强迫感恩,则会失去信任,打破平衡。这时候任何小事都会成为问题。这种互动非常棘手,建议尽量避免这种困境。这也是我长期呼吁父母自己带孩子,不要让祖辈来帮忙的原因之一。孩子没法合理管教也就罢了,日后祖辈走了,夫妻关系会因过去的矛盾而产生无法弥补的裂痕。为了省几个钱,关系搞得一团糟实在不值得。

回避“拥有成本”的陷阱

同理心或穿越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做翻译的要长期双脚站在两个世界里,带着同理心看世界成了职业习惯。仅仅一方有同理心也很困难。全社会都应蓄意训练对观念不同的认可态度和认知能力,不轻易对对方不同看法加以完全否定的价值判断。这一点上我又是悲观的,这年头人社会流动性大,人和人混杂,观念非常多元,与价值观相对恒定的老一辈相比,后来人观念冲突只会越来越多。

有时候人和人之间对一件事物定性相同,但定量不同。一个人眼中大象那样的身价,到了另外一个人眼里是老鼠的身家,反之亦然。丹·艾瑞里(Dan Ariley)写过一本书,叫《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里面有这么一个说法,叫cost of ownership (拥有的成本)。作者举例说,当年在杜克大学读书时,为了看球赛,学生们搭帐篷连夜排队买票,后来只有少数幸运儿能买到票。作为行为经济学家的作者为了研究,卧底当黄牛去倒票。他找人买票的时候,那些拥有了票的人要价几千块,可是他去卖票的时候,那些曾经去连夜排队购买的人却只愿意出一百多块。同样是那些一起在搭帐篷排队的学生,同样是那张票,为什么一个认为值几千,一个认为只值一百?这中间到底出现了什么变化,变化是一个成了“有票”阶层,有票的人会死命给票的价值灌水,没买到票的也已经死了心,提不起兴致了。你让他花上千块去买?他不如花一百块去酒吧看大屏幕。当一个人开始拥有一样东西的时候,他们会在其上添加无数无形的东西,从而对某个事物的观察失去了应有的平常心。

我认为世界上有三种价值:你自认为的价值(personal value), 他人感知的价值(percieved value), 所谓增值环节,不过是你能在市场感知的价值之上,投射出多少价值来(projected value)。邻居搞车库销售的时候,给自己的一张椅子定价30块。我们在附近用几块钱淘了一把来,也很好。邻居对椅子的定价过程中,只能想到椅子对自己的意义,忘了这个小区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对她很有价值的东西,可能对我们就没有那么大的价值了。技能也是这样。为什么一些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薪水预期会有那么大差距呢?就是因为一个看的是自己的拥有,一个看的是市场。或许你看自己是一枝花,到了别人眼里不过是烂泥巴。就业趋紧时,学生视自己为烂泥巴,挥泪大甩卖,忘了技能其实并非萝卜白菜,被人感知的价值并没个准,全要看你如何投射你的价值。

在家庭里,夫妻争吵的很大原因,是高估了自己的牺牲,低估了对方的付出。“当年要不是为你工作,我留在xx,也是处长了。”“要不是支持你考研,我现在在原来那里也发了。”问题是这种说法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于事无补。除了语法老师,没有人可以靠着虚拟语气过日子。

走出你的艾比林悖论

集体里需考虑不同视角,达成一致,要先小人后君子。先“自私”一点,陈述自己所需。揣测他人的喜好未必靠得住。管理学上有个著名悖论,居然正是以我所在的小城艾比林(Abilene)命名,叫“艾比林悖论”(Abilene Paradox)。该悖论出自管理专家杰瑞·哈维(Jerry B. Harvey)所著的一篇文章,文中有个小故事:

一个炎热的夏日,有对得克萨斯夫妇及其父母人家在一起舒舒服服地玩骨牌。这时候玩牌的岳父说,我们去艾比林(53英里之外)吃个饭吧(可见我们这里的牛排是出了名的)。女儿说:“听起来不错啊。”丈夫心里有些打小鼓,知道去艾比林路很远,天又热,为什么跑那么远去吃饭?可是他怕自己这么说显得不合群,于是说:“我没问题,看你妈妈愿意不愿意了。”他的岳母说:“当然我愿意了。我好久没去艾比林了。”于是大家沿着灰土四起的土路,挥汗如雨赶了过去。到了那餐厅,发现食物极其难吃。回到家,所有人都累坏了。其中一个人假客气说:“还不错啊,是不是?”其他人终于爆发了:岳母说她其实想待在家里,可是看其余几个都这么兴致高,就不想扫兴。丈夫也说他不想去,是为了取悦其他人才去的。妻子也说是怕其他人不高兴,所以才违心答应的。这时候老岳父说他哪里是真想去啊,是怕大家闷,随便提议一下的,心想大家一定反对,没想到大家兴致都那么高,他骑虎难下了。就这样,四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为了对方,舍弃自己的欲望,结果个个都不开心。

事关集体,我们要时常自问:我们是不是在滑入艾比林悖论?我们心里头可能觉得是为着某个群体或某个人委曲求全,结果对方根本不是你想的那个样子。你觉得你牺牲了自己的喜好或是意愿,对方却不领情,你还不知道为什么不领情,这时候各种矛盾都来了。一时取悦对方的决策通常不是好决策。最好培育想象力,事前考虑成熟,然后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并对结果负责。要么去做,要么不去做,认准了就往前走,遇到坎坷也认了,唯有这样,才可领受改变带来的机遇和祝福。

原载于果壳网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