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家吃饭,电视打开着,有段时间我没看,突然响起了一段熟悉的音乐,我像遭遇电击一样猛一回头,发现是央视在CNN上打的春晚广告所用的音乐。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农历新年和各种节庆越来越被人当回事。可为什么跑CNN上做广告,让美国人看春晚吗?我想原因有二:第一,国内的春晚观看的主力,已包括怀旧的海外同胞了。第二,官方或半官方机构,开始想着搞“大外宣”,向海外兜售中国元素了。

中国元素这个提法,始于中国和世界大规模亲密接触的的2008年。当年为了迎接奥运,有商家举办大赛,征集对“中国元素”的创意表述。八年过去了,我去看百度百科上对于“中国元素”的描述,看到的是这些词语: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武术、太极拳 、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佛、道、儒、法宝、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古筝、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国画(水墨画)(工笔、写意)、 (花鸟、人物、山水)、敦煌壁画 、 石狮、飞天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节月饼、端午节粽子、元宵节元宵、腊八节腊八粥、二月二春龙节的料豆、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丹凤眼、红旗、天安门、五角星、长江、黄河、泰山 汉服、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泥人面塑、清朝大辫子、铜镜、坐花轿、拜天地、入洞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四合院、北京胡同 、汉字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麻将、牌九、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中华老字号 、茶叶、茶道、功夫茶、中医、中药、针灸。

没错,它们都很中国,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但有不少只是文化人钟情的意象,尤其是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武术、太极拳 、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这些,营造出来的是雅文化的光鲜。另外它们多为祖宗遗产,缺乏新鲜与活力。至于我们一再拿出来示人的中国结,唐装,太极,貌似使得“中国性”一点点饱满了起来。实际上,不少我们自鸣得意的元素空洞得很,走进去拍个掌都能听到回音。

我们这里不是说,那么就跟老外搞三俗吧。我想我们需要在两级之间,创造新的传统。我们需要诺曼·罗克韦尔(Normal Rockwell)那样的人,能把普通人的生活信手拈来,入画或作文,给所谓中国元素注入新的内涵。

图片说明:罗克韦尔的画作

要想这样,社会需要以普通人的劳作和生活为荣。1920年代,美国学者鲁道夫·霍默尔著有China at work一书,描述了中国人劳动使用的工具,堪称“指尖上的中国”。此书已有中文译本,名字文雅了些,叫《手艺中国》(戴吾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赛珍珠文化传记》(刘海平等译)一书中,作者彼得·康对此书多有夸赞:

 

“几周后她(指赛珍珠)评论了鲁道夫·霍默尔的里程碑式著作《劳动的中国》,评论同样体现了她对战争的见解,不过比较间接,且有趣得多。她说霍默尔的著作让人想到“各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均不是战争...战争是反常的,一如疾病。”更应当说,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是国民的日常工作。

《劳动的中国》是30年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它尚未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作者鲁道夫·霍默尔花了八年时间走遍了全中国,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这部著作。全书共分五章,长达350页,每页分左右两栏排版。它全面地考察了中国的物质文化,将中国的劳动工具分门别类,一一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书中列出了制造工具的工具、剪裁工具、获取食物的工具、盖房子的工具和运输工具,先后提到了犁、手磨、斧头、渔网、火炉、碗具、铁匠用的锤和砧、手推车、锯子、陶轮、瓦、扫帚、剪刀、蹄铁……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书中收录了千余词条,文字详尽,另附有5百多幅插图和图表。

霍默尔重新界定了“文明”的涵义,他没去理会通常在各种亚洲艺术展览馆里展出的高雅艺术品,如卷轴画、花瓶、缎袍、檀木家具、玉雕之类,却把农村人在生存斗争中日常使用的普通物件列入考察范围。

赛珍珠本人,也和中国三教九流打成一片。她的诸多作品,如《大地》,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己不愿去碰的题材:中国的农民。她反感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津津乐道的博物馆陈列式的文化。

霍默尔这种扎根于民间的传统,今天仍活在美国。在纽约,我看过墨西哥民工的展览。

在西弗吉尼亚,我看过矿工采矿的设备和用品。

(图片均来自《筷子与叉子》一书)

在德克萨斯,能看到西部牛仔的衣食住行和生活形态。

Abilene 西部博物馆(Frontier Texas)的展览

这里不是说春节时应该去展示这些,而是说平时的文化里,扎根现实,有源头活水,则自然气场强大。美国历史很短,却能在各种环境下呈现得气象万千,气势夺人。我们五千年历史,被文化掮客们炒出来,却没有味道,面目混同,如很多中餐馆里的伙食,或旧金山唐人街的店铺。为什么总强调人家文化入侵?或许要想一想自己无法抵抗的理由在哪里了。我觉得一个原因就是脱离了现实,这是文化界在文革之后对群众路线反拨过头所留下的病根。

再者,官方插手中国形象的打理,容易心急和短视,会弄巧成拙。当年国民政府也这样。米高梅去中国拍《大地》的时候,官方特意把破烂的地方遮挡起来,不让人拍摄到。利用民间自己的力量,让文化界和民间甩开膀子做事,则情况会好得多。张艺谋电影里的农村,贾樟柯电影里的小镇,都是好例子。诚然,张艺谋也贩卖了一些伪民俗,但总的来说,对外交流上更接地气。或许他们镜头下的生活没有那么美轮美奂,甚至还有很多灰暗,可这又怎样?我们是人,人家也是人,缺点和问题不比我们少,说不定比我们更荒唐,更“劣根性”,犯不着在别人面前使劲证明任何东西。我们不必那么脆弱,除了展览馆里那种发霉的光鲜,什么都不想让人看见。官方机构,不宜有什么“大外宣”战略,而应给民间机构松绑,让大家不受限制地自由交往。力求让老百姓彼此平视,该怎样怎样好了。

一年又一年,我们从箱底搬出来摆设的文化元素,究竟有多少走出了文化意义上的国门?让外国人哇塞震撼一下,一转背全给忘光,有什么用处?这些号称中国元素的各种东西,只能当装饰和挂件,勉强粉饰着业已强大的幻梦。真正的中国元素多的是,不必翻来覆去炒祖宗的几碗冷饭,而罔顾隔壁菜场的骚动与喧哗。

话题:



0

推荐

南桥

南桥

1248篇文章 4年前更新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地之国》、《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他还是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感谢大家来访。除特别说明外,博客文章均属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与引用。如商业性网站或者平媒使用,请支付稿酬(联系地址berlinf@yahoo.com,或在文章后留言告知)。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