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艺人、电台节目主持人盖瑞森·凯勒在其招牌节目《草原之家》中,每次到了最后,都有那一句著名的:“以上新闻来自忘忧湖—— 我的家乡,这里女人强,男人帅,孩子都超过一般” (Where all the women are strong, all the men are good- looking and all the children are above-average)。我怀疑以后,人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想到的不再是明尼苏达州大草原上那群挪威裔路德宗教徒了,而是我们的华裔。因为中国的“母老虎”式妈妈横空出世了,这种女强人式的妈妈要培养出“超过一般”的优秀儿童。
由贬到褒的中国妈妈
1月8日,耶鲁法学院华裔女教授蔡美儿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母亲为什么更优越》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的文章,告诉读者,中国家庭教育的小孩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脸谱化、凶巴巴的 “中国妈妈”苛刻的管教之功。
文中蔡教授指出,她不让小孩看电视不让玩游戏,不让她们去其他学生家寄宿,不许她们演校园剧,不让她们参加体育活动,不许学钢琴和小提琴之外其他乐器,不许考试成绩不是优。她也不像美国家长那样,担心小孩自尊心,连小孩胖了都不敢说,她大言不惭地宣讲她的高压育儿法。
蔡教授刻画的母亲,正是美国人心目当中典型的“中国妈妈”形象,她们对孩子管教很严,逼孩子学钢琴小提琴,喜欢攀比,不喜欢让孩子参加课外活动,不注重小孩的心理健康。
在美国青少年儿童当中,“中国妈妈” 是一个贬义词,也是一个脸谱化的形象。确实也是,在周围的华人社区里,这种“中国妈妈”是大多数,中国小孩确实也都很出色。在我们这个小区,有的小孩被哈佛、普林斯顿等诸多名校同时录取,以至于最终要靠投硬币,决定到底去哪里。只不过后来到了单位上班,很少走上“领导岗位”,而只是做一些死板的技术工作,因为比不过从小演话剧出来、自信、善于表达的很多美国人。
蔡教授试图证明,中国妈妈式的育儿法,其实是行之有效的。她的文章影响非常之大,不到三天,就有3000多条评论。她的言论有一种刻意的偏激(中国母亲优越),有些种族歧视的嫌疑,所以或许刺激了很多美国读者的自尊心。如果纯粹是胡说八道,倒也不会引起注意,关键是很多细节地方她说得对,比如一味呵护孩子的自尊心,不敢让孩子面对问题,对于孩子的成长其实是坏事,这一点我也能认同。
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
不过翻阅了部分评论之后,我发觉一些反对者的反对原因,有两点更为深层次的观点更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早期成功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发展有没有后劲。有读者说,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小孩,赢在起点,输在终点,最后当总裁、当发明家、得诺贝尔奖很少是中国人。有位读者挖苦说,是啊,中国式方法是厉害,所以你看看,他们发明了互联网、核能、汽车、工业化,他们发现了电力、维生素、电报、飞机、蒸汽机、发现了DNA……
第二,按照“中国妈妈”的方法,把孩子教育“成功”,我们有没有教育小孩“成人”?有读者说,在成长的岁月里,中国的儿童缺乏了嬉戏的精神,缺乏了对生活全方位的欣赏,缺乏对成功意义的理解,以至于“成功了”,最大的乐趣也不过是不断的攀比,车子,房子,孩子,票子。很多中国孩子早期十分优秀,最后却往往成了“交往笨拙” (socially awkward)的人,这一点反映在同事,也反映在家庭关系当中。
换言之,蔡教授宣扬的那种“成功”之后,又能怎样呢?我们家贴着一幅宣传画,上书“人不因成功而快乐,而因快乐而成功”。一个人倘能找到自己的乐趣,找到生活的意义,那她(他)就是成功者,而且这个成功是他人夺不走的。或许一个人在一个小镇书店儿童部当销售员,而不是在耶鲁当教授,但我相信二者获得人生幸福的几率是差不多的。
成功的定义可以很多
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因为美国人的反击(美国人现在草木皆兵,我说烹调都有人反击,不要说教育方法),而开始自我防卫,甚至自吹自擂起来。倘若我们真是要秉承中华文化的传统,那么应该谦虚一点,而不是像蔡教授那样开始吹嘘。她是有新书上市,这种做法或许本来就是一种促销,但是我们可别昏了头,以为在西方各式育儿法之外,又找到了一个新方法“中国妈妈式的方法”。在人口众多、竞争激烈环境下产生的“出人头地”的集体潜意识,在国内国外的华人圈子里都很普遍。只是崇尚成功的文化,自有它难以消除的一些弊病。
诚然,蔡教授的女儿是“成功”的,她的女儿不但成绩一流,音乐水平也很高,都去卡耐基音乐厅演奏了。不久前,我撰文《从音乐厅到客厅:爱好无疆界》,文中说小孩能不能去卡耐基音乐厅演奏有什么关系,倘若能像她们的老师菲舍先生那样,在其母亲去世的时候,把钢琴搬到母亲客厅去弹奏,也是人生一幸。
她走她的逼迫小孩成功成名的独木桥,我走我让其自然发展的阳关道,各得其所。中国家长之中,选择也日渐多元化,我们已我们已经被人代表够了,真不希望再听到有人说“中国妈妈”如何如何,“中国爸爸”如何如何了。
《新金融观察报》2011年1月24日教育版 (插图也出自这里)
0
推荐